这可能是有关中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最直白的表述。当外界每每指责中国没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时,直接感受市场冷暖的企业选择直面现实:研发成本、时间成本、投入产出比,最终的指向都是挣钱,这是中国制造企业在残酷的内外部竞争丛林里,生存和发展的底线。 无论长远还是短期,每一笔研发投入都要做长远和短期的精打细算;无论国外购买还是自主研发,每一项引以为傲的技术都需要时刻面对市场考验。不问出处,拿来就用,既不自如,也经不起等待。 拓斯达位于东莞大岭山镇,公司创始人吴丰礼是一名退伍军人,做了几年注塑辅机设备后,发现企业机械臂的需求就开始转型生产机械臂,第一代机械臂是90度直角机械臂,这种机械臂是注塑标配设备。2015年,拓斯达正式研发上市六轴工业机器人。展品就布置在企业新厂区一楼展厅里,旁边还摆放着ABB的机器人,“为了展示给客户,我们的机器人是可以和国际一线大牌协作使用的。” 一位行业人士说,拓斯达除了做机器人,也是国内较大的ABB机器人销售商。ABB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成员。 徐世杰想要把机器人变成傻瓜机,就像手机,不管是苹果还是华为,不管哪个系统,要让消费者觉得好用才行。“这是全行业的事情,大家都在做,只是比谁能做出来,谁先做出来。” 一刻不停,一刻不能落后。5G到来了,物联网要来了,工业机器人的大机会就在眼前。虽然4年前刚刚研发上市第一款六轴机器人,拓斯达已经开始布局工业物联网行动。 左运光,原来抱着人民银行金饭碗的湖南人,也加盟了拓斯达,担任公司副总裁兼总裁办主任。他说,“我们现在争取赶上工业互联网这趟车,万物互联啊,5G肯定会改变很多,我们不想被抛弃。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启动工业互联网项目。” 这个公司的每一步都在被焦急的未来推赶着前进,就像中国制造业本身正在经历的一样。 市场部经理许鹏,2015年加入拓斯达。他讲述了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在短短几年间发生的明显变化。 2015年左右,机器人概念开始在国内热起,各家企业主要向市场推销机器人本体。这个阶段是本体商阶段。各家主要是谈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这一年,一个关于中国制造的热词成为国家战略,开始对标德国工业4.0。 2016年,市场开始纷纷转向集成商了,机器人企业开始注重细分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大家不提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但其实直到今天,国内企业人行业在核心零部件核心制造工艺水平上,跟国外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大家行业开始逐渐接受了。” 这个转折,真实又生动地复盘了部分中国制造业的演化路径。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被某种说不清的原因紧逼着,跳过技术创新,直接谈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从1970年代走到今天,而中国的机器人行业只用了两三年。现在,令行业头晕目眩的物联网时代又开启了。 对于机器人行业来说,以佛山和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是最完美的试验场。这里是市场的家门口,也是产业链的中心。 许鹏补充说,“其实能把各种技术、零部件集成,解决客户当下最紧要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 拆开日本机器人 拓斯达的庞大物联网计划依然面临一些困境,让这家公司比较头疼的是,很多企业不愿意入网,这些企业考虑一旦入网,他们的生产设备、工艺参数等商业机密就存在风险。虽然拓斯达跟他们解释说,保密、安全,但还是有很大阻力。 格兰仕是这类企业中的一家。在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大道上,坐落着格兰仕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厂区,这里是格兰仕总部所在地,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公司所在地,也是格兰仕最早的生产基地。 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公司其实是格兰仕家电自主核心配套产业链的之一。这里生产各种格兰仕电器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完后输送到微波炉等整机制造公司,进行总装。此外格兰仕公司自主研发生产机器人。他们最先进的机器人和设备,只供格兰仕自己用,不外卖。 黄钊华——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质量工程师,加入格兰仕已经20多年了,一直做跟自动化有关的研发工作。 他说,现在智能制造、物联网、IOT的概念很火,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从一点一点的基础做起,要从最基础的环节逐步改善。这是他20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也是格兰仕电器配件自2005年开始至今的智能制造之路的总结。 格兰仕的智能化升级,最开始是纯进口,购买国外机器人巨头的整机产品。后来,开始购买元器件,自己组装。现在进入到自主开发阶段。 他们曾购买了一台日本的工业机器人,花了2000多万,产品确实好,很可靠。但用了几年后,发现除了产品贵,定期维修也很贵。一般从日本派人过来,两天时间,就要支付几万块。 但是后来发现生产对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机器人越买越贵,买不起。而且买过来后发现有些技术也不是他们想要的,不一定跟他们的需求完全匹配。 黄钊华说,“这个成本压力很大。因为格兰仕所在的家电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其实利润很薄,竞争很惨烈。” 价格战以及残酷的市场竞争,逼迫着企业时时刻刻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能降低几分钱成本的方法。这已经成为黄钊华和他的团队身上一种不自觉的“职业病”。 2014年,黄钊华向格兰仕集团立下军令状,一定要自己研发生产出来自己的机器人,而且要操作便捷,成本低,可靠,效率高。“因为我们很了解我们生产的需求。” 立下军令状后,黄钊华把格兰仕花了2000多万买来的日本机器人拆开了,摆开每一个零件,然后再组装起来。后来,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改造这个进口货。他们改了日本机器人的动力装置,让机器人的动作频率更快,从1万多件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2万多件。成本就这样降下来了,效率就这样提高了,而且还替代了更多的熟练工。 黄钊华说,“这一弄就发现,其实也没那么神秘,我们自己也能搞。佛山周边制造业非常发达,只要我们找到客户,告诉他们我们需要的零部件,基本上都能做出来。这是佛山的优势。” 熟悉的一幕回来了。整机买,买来拆,重回新组装,买国产的零部件再复制,最后到自主研发。对于这种独特的中国式创新方式,无论外界有多少争议,都得承认,它却是行之有效,并且够快。 最先进的、最尖端的技术和专利买不来怎么办? 黄钊华说,“技术是要逐步积累的。”“我们用机器人换人,投入精力自己研发机器人,核心还是成本,降成本、提效率。如果不划算,我们当然更愿意用熟练工。现在,中国的劳动力还没有贵到很贵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