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坐轿、驱车……你不知道的旧时南京人的行旅(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01-08 12:38
放荡不羁的反义词 放虎归山 放纵的意思 飞机上放鞭炮 沸沸扬扬的意思 纷纷扬扬 纷纷扬扬的意思 纷纷扬扬是什么意思 焚林而猎

  清末,南京又动工兴建了全长7.3公里的宁省铁路,从金川门入城,经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鼓楼)、北极阁、珠江河、督署衙门(总统府)到中正街(白下路),小火车一开,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南京人的出行,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安全。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通车,当年运送旅客300余万人次,铁路列车成了出门远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六朝时,开始时行牛车,社会上层人士日常出行常乘牛车,不但能在平地行驶,道路崎岖也一样运行。《宋书》载,刘宋的刘德愿驾牛车的技术了得,“百步之外,振辔疾驰,从两杆之间从容地飞驰而过。”

  六朝时,轿子以人力担抬,称之为舆,分为肩舆(用肩膀挑)、板舆(两人垂手握持)、卧舆、步舆、篮舆等,《南齐书·东昏侯记》载:“萧宝卷曾让潘妃乘卧舆,自己骑马跟在后面,外出游荡。”

  旧时,人们把牛马驴骡作为交通工具,到组成马队、马帮,贩运大宗货物,乃至组成镖局,押运金银财宝,可以说是劳苦功高,故主人对驴、马十分照顾,一日奔波跋涉,驮运辛苦,到了晚上投宿,就将货物从马、驴身上卸下,让其休息,喂水喂料,遇有郊野蚊虫肆虐,主人还会在上风口点燃麦草,用烟火熏赶蚊虫,并在和马牛驴交朋友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爱护牛、马、驴的民谚:“牛要满饱,马要夜草”“牛有千斤力,一时不能逼”“驴骑后,马骑前,骡子骑在正中间”“要想牲畜钱,要跟牲畜眠”等。

  到了宋代,因毛驴性情温顺,抗病耐劳,老百姓喜欢喂养,故而骑驴骑骡的也很普遍。王安石定居金陵“未敢以人代畜”,而是骑驴游钟山。城北人往城南去骑驴,郊县农民送粮送菜进城,也是用驴驮来。即便是一些寄情山水的人也还是喜欢骑着毛驴优哉游哉游山玩水。怪不得现代人喜欢把野游的人唤作“驴友”,那朝代还没有叫这个词儿的。到了明代,一些朝廷命官出门访友或衙门办公,骑骡骑驴,司空见惯,连国子监司业景中平时也是骑驴上班(见《客座赘语》)。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陈独秀骑毛驴经仪凤门进城参加江南乡试,他曾写回忆文章提到:“城内惟一的交通工具只有小驴子,跑起路来,驴子颈上一串铃铛的叮当声和四个小蹄子的哒哒声应和着,坐在驴背上的人似乎都有点诗意。”

  独轮车,到了清代及民国年间,就成了郊县运输用的手推小车,在车驾中部有一只近1米高的木质车轮,雅号“一轮明月”。左右各以木条钉成框架间隔,既可防护车轮,又可当扶手捆牢货物。车轮两侧左右可各坐1人,或左边坐人,右边放行李杂物。郊县常以此车运粮及大型陶缸、石灰、沙石或柴草。车夫将一根编织的帆布带系在左右两根车把上,将带子中央往肩膀上一套,两手用力提起车把,腰身挺起,两足用力蹬地,车子便“吱呀,吱呀”地推行。此车即使在山间羊肠小道也能通行,将人员、物资运送到穷乡僻壤。新中国成立前夕作为民工支援前线、运粮运柴的重要文物,已送进历史博物馆,不再使用。

  驱车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观念保守,人们视出行为忌讳,诸如“父母在,不远游”“儿行千里母担忧”“行船走马三分险”,故而形成一种出行风俗,出门前得翻翻老皇历,看看今天是否黄道吉日,是否出行犯忌,看喜神、贵神、财神方位,决定自己向那个方向走为吉,甚至还要看十二个时辰的凶吉。有的人出远门前,还要跪拜祖宗和灶王爷,祈求保佑一路平安,有的做生意的,出门前还要吃顿水饺,寓意水饺清清爽爽,如煮饺子时,饺子煮破不能喊破了,要讲“挣了!挣了!”表示出去做买卖,挣大钱了。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