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20世纪50年代,虽说南京的主干道都已铺上柏油路面,公交车来来往往,编织着都市的繁华,而那些较狭窄的次干道上,都依然是马车的天下,路面不平坦,多为卵石铺成,马车行驶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轮箍发出沉闷的咔咔声,车厢东摇西晃,乘客也随之像墙头草一样,摇摇摆摆,坐这样的车出行,也是活受罪。 1928年南京中山大道的建设,从海陵门(挹江门)入城,经山西路、鼓楼到新街口,折东至陵园大道,成了南京人最重要、最有代表意义的国际一流大道。市内主干道更为宽敞通达。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川流不息的车辆,将南京的繁华延伸到古城金陵的四面八方,仅陆上交通工具,就从自行车、巴士、轿车、摩托、轻骑发展到助力车、快捷的出租汽车、宽敞舒适的地铁列车。南京人为家乡百年来交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自豪和骄傲。 骑马 老南京谁是最早利用畜力作为交通工具的,并无历史记载可考,零零星星的描述,可追溯到秦汉,秦始皇“驰马于此”,汉末秣陵尉蒋子文骑马追歼强盗,可见骑马历史之早。东吴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骑马出行,威风、快捷,为官宦富绅所喜欢。 汉代初,轿子形同小车,用人力畜力牵挽,到了魏晋时将辇车卸掉车轮,改用人力担抬,便成了轿子,后来轿子做到“中方八尺,左右开四头,其下交施三十六横”,需要36个人来抬,叫大辇,而“小辇形似轺车,金装漆画,但施八横”,即现代人讲的八抬大轿。 孙吴时的建业,陆路出行工具主要是车,“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就像现在下象棋,“车”不念车而念“居”音。按当时的礼制,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乘车也大为不同,就其用处可谓“五花八门”,有各种各样的车,诸如:辇车、役车、猎车、骡车、辎车、轺车、栈车、胡奴车、元戎车等。 那时,也出现过敞篷车,用于民间载客运货,因无篷盖,俗称“露车”。还有一种一人推的独轮车,史载“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出游时,“常乘鹿车(即独轮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晋书·刘伶传》),说明鹿车轻巧,在许多坑坑洼洼的路上一样行驶。六朝时,为官者出门多骑马,亦多乘马车。无论牛车、马车,多为方形车厢,圆形顶盖,取“天圆地方”之说。东晋及南朝,对乘车有严格的规定,其装饰分玉、金、象、革、木五等,拉车的牛也有数字规定,任何人不得逾越。 明代乘马车规制:“明洪武元年令,凡车不得雕饰龙凤纹。职官一品至三品,用金饰银螭绣带、青幔。四品五品,幔素狮头绣带、青幔。六品至九品,素云头青带、青幔。”其实在当时,庶人中除商贾巨子能乘马车者外,一般老百姓乘不起马车。到19世纪末南京城内又兴起马车。此种马车由上海传入,多为两轮,少数几辆西洋四轮马车由驻下关商埠街的洋商引进,分敞篷和有篷的两种,系铁箍轮盘。到光绪三十年(1904),始改用橡皮轮,乘车者可少受颠簸之苦。宣统二年(1910),南京添置马车40余辆,供乘客包用,自此马车开始为市民服务,成了市里的“小公交”。到抗日战争前,南京马车300辆,多半用于迎送旅客或供市民郊游用。抗日战争胜利后,马车增至千辆,并定线路行驶,变成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此种马车敞篷,有两排座位,乘客相向而坐,可坐4~6人,最前面高出部分还可坐驭手及乘客2人。即使到了民国,马车仍然是南京城里的主要交通工具,公交汽车出现后,马车的使用并未全部被取代,马车的优点是沿途可带客,招手即停。为了招徕富人阔少,有的马车还仿制欧式马车,车厢四周有玻璃窗,悬有窗帘,隐秘性好,大都由富人包乘。 至明代,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严格执行坐轿等级制度,连官轿纹饰、抬轿人数都得按制行事,不得谮越。如官轿:省一级、道府级官员乘坐绿呢银顶轿,由8人抬,鸣锣开道13下;而平民坐的轿子,只能是两人抬的青布小轿,“庶民车及轿,并用黑油,齐头平顶。皂幔,禁用云头”。城里的富户,一般都有自家的轿子、轿夫和轿厅,而普通人家有事出行,若要乘轿子,都向轿埠预约租用,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皆有轿夫在等待客人招雇。南京城南三山街一带的教敷营原名轿夫营,就是因为明代夫子庙地区十分繁华游客如云,很多轿夫在此以抬轿谋生,久而久之有了“轿夫营”的地名。有趣的是,城里人信仰的城隍菩萨、财神、关圣帝也坐在大官坐的轿子里。害怕抛头露脸的小姐、少奶奶和大夫出诊看病也享同等待遇,以坐轿代步。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历史上惯用的风俗事项分类法,行旅主要是围绕人们的出行及交通工具、行旅路程展开的。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沿着野兽出没的小径进行搜索猎捕,渐渐踏出了路。然后就发展到骑马、坐车狩猎,行旅交通工具因地而宜,也就形成了各种风俗,陆上行旅,骑马坐轿各有各的规矩,行船荡舟各有各的习俗。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两江总督张之洞力主修建从开埠码头下关至市区的主要大道,这条路完全参照上海租界的马路技术结构标准,石铺路面,可通马车,故取名江宁马路。该路穿过仪凤门,沿娄子巷(今三牌楼大街)、马台街直入鼓楼、绕鸡笼山下,穿碑亭巷一路南下,直到通济门,此路的竣工,成了南京道路向现代城区过渡的起点,要得富,先修路,从此,极少有商业市面、多菜田荒地的鼓楼一带,开始走向繁荣。清宣统二年(1910)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大型物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丁家桥至三牌楼湖南路一带展出,为了给赴会参观者提供方便,专门在会场外修筑了宁垣铁路,南起中正街(今白下路)北接沪宁铁路,全程票价十枚铜圆,南来北往的乘客,如在丁家桥劝业会大门口下车,正好一半行程,5枚铜圆即可,当时火车头牵引三四节车厢,每节载客八九十人(有座),一小时一趟,十分快捷。另外,劝业会场周长约8里,在外围铺设了轻便小铁路,花几枚铜圆即可绕场一周,会场南北长四里,场内设有马车、人力车,可随时接待观众,游览参观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军火武备、美术、侨商产品等展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