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宋代,轿子里放了椅子,或是改为双层,上层半截嵌进木板当坐凳,铺以软垫,下层为踏板,由于坐轿舒服,无行船走马之险,坐轿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几乎是无所不在,无处不至。 坐轿 在民间使用最多的是花轿。花轿是结婚时抬新娘的轿子,由汉代的“婚帐”到唐代的“花车”演化而来。到了宋代,轿始定型。据传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专门打制了一顶“龙肩舆”,有座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裀褥,外有围幛和门帘,后传至民间。明代南京,皇后、嫔妃、公主出门乘轿,不用男子或太监抬轿,而专从闽南招来大脚女,她们可以直接将轿子抬入宫内。明清时期,南京出嫁新娘出娘家门要鞋不沾地,故得乘坐轿子,花轿除披红挂绿外,四角还挂琉璃灯,下缀大红彩球,轿夫也系红腰带,穿红扎绿。至黄昏时,“于轿前鼓乐齐奏,择年轻四人,各手执一明角灯,随舆至女家,谓之迎亲宝轿”(〔明〕杨循吉《金陵杂志》)。民间花轿质量高低颇为悬殊。有的花轿内还有子轿,即轿中有轿。大花轿停在男家门外,子轿抬进堂屋内,新娘在堂屋内上、下轿。用花轿迎接新娘,表示对新娘的尊重,民间有风俗,不可对面去兜轿帘,否则会被认作“冲了轿神”,将有灾难临头。作为交通工具的官轿及民轿,至民国初期渐趋消失。迎亲花轿也改用彩绸装饰的马车、汽车,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乡间仍能见到,此后慢慢停用了。现在的仿古婚礼上迎亲花轿又重现身姿。 轿子作为陆路上的交通工具,是最有地方特色的,从汉代到现代,总能见到它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