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2019年信用债投资策略:杠杆和期限都可适当拉长(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11-19 12:03
樱田樱 莞式三十六式图解 桃瀬 yy头条 盲眼酒中仙云壬 长瀬茜 优行网 姬野爱 yy年度盛典排名 苏茂洋

  2014 ~2015年:初现端倪到信仰打破:2014年超日开启公开市场违约先例,但最终获清偿,如果说2014年是有惊无险的一年,那么2015年就是各种信仰逐步打碎的一年。从A股上市湘鄂情、珠海中富到丢车保帅的天威系以及央企的中钢。民企、国企、央企信仰逐步打破。2015年开启的交易所公司债新政致使发行标准大幅放松、叠加利率的下行,各类小公募、交易所私募债大幅扩容。诸多资质平平的发行人借此时机进行直接融资,而其中的行权兑付压力将在三年后的2018年逐步显现,也为2018年债券频繁违约埋下伏笔。

  2016年:政策与周期叠加带来的波段机会。公司基本面的恶化,往往是行业面恶化的缩影。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不仅仅决定公司的财务表现,还将影响公司未来经营和债务结构,因此低迷的行业景气度将侵蚀公司的现金流和资产质量,但周期低点同时也带来了行业性加仓机会。2016年中旬随着供给侧改革逐步推进,产品价格上行的趋势开始逐步得到确认,随后产能过剩行业债券利差大幅压缩,市场也感受到了信用分析在行业波段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2017年:行业性风险趋缓,违约个体性凸显。2017年是一个违约数量减少,但广义信用事件增加的年份。违约大幅度减少得益于去产能带来的过剩行业盈利回暖,龙头的利润在逐步改善;而关于广义信用事件大幅增加,一方面有经济周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金融监管导致的银行贷款结构变化,削弱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高风险主体从上游逐步转向中下游,这也是诸多案例中个体性体现明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2018年产业债违约增多的酝酿和发酵。

  2018年:上市公司光环不在,信用风险下游扩散。回顾今年信用风险的主体,市场对虽然已对这类主体给予信用溢价,但是对于实质违约的时点和事态进展,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预判,主要由于今年的违约除了市场因素、还有政策端和负债端叠加的去杠杆周期。甚至频发的违约传导至融资相对便利的上市公司主体。整体看每家企业违约导火索与根源各有不同,但是行业上下游的博弈、银行边际支持降低、信用债市场高收益配置盘缺位这几大主因综合发力,导致市场投资机构从边际减弱到整体配置降低,切实对信用债市场造成负面冲击。

  • 成本转嫁与景气博弈:如果说过去的信用风险更多的体现了周期性、行业性的特征,那么今年以来的信用风险,更多的体现了景气在行业间的博弈与成本的转嫁。周期行业已不再过剩,产品价格触底反弹,上游的景气对下游更多的不是传导而是博弈,中下游企业面临着成本端的涨价与融资付息的压力。煤炭、钢铁火热的行情背后,下游行业的企业经营压力在逐步积累。

  • 银行结构性支持的反转:由于2016年10月以来的银行缩表,也对银行的行为带来了变化。近两年银行更加的倾向于大型国企、央企单位,释放贷款的同时以获得更加珍贵的存款,各部门资产投向统一的授信更是弱化了表外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

  • 高收益配置机构缺位:银行体系资金从表外回流表内的进程中,信用债配置需求萎缩,净融资额为负境况常见,今年以来流动性环境缓和,尤其3月份银行资金面改善,配置盘增多。在政策引导下总量虽回暖但难以透视结构上恶化,火爆的一级市场更多的是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对于中低等级的产业债品种,通过直接融资对存量债务滚续仍面临很大难度。

  •   企业属性和规模效应对投资选择的影响

      2016年前后国企和民企业绩分化明显。从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增加值数据看,2010年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但私营企业表现较国有企业表现更好;2015年是国有企业面临的艰难一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从5%以上直接跌落至2%以下,而同期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仍然维持在9%上下;来到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补一降”的推进下,国有企业工业利润触底反弹,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年初的负数迅速拉升到6%以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应掉落到6.5%上下。工业企业利润的分化表现也大致如此。

      本轮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速的回升最直观的原因是PPI上行。“三去一补一降”政策推行过程中首先冲击的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违规过剩产能较高的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以上行业供给侧过剩产能的消灭直接推动了资源品和上游工业品价格,PPI随之快速攀升。由于上游行业聚集着众多国有企业,因而这一期间国有企业利润增速快速抬升。相比而言,私营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中下游行业,甚至一些处在上游行业的民营企业正是本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去处过剩产能的主要对象,比如地条钢等,因而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利润增速并没有被PPI上涨拉动。

      与其纠结“国”与“民”,不如理解“大”与“小”。虽然从价格上似乎是企业属性引发的分歧,但实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分化和对立在样本范围内并没有显著的表现。我们根据上下游行业和企业属性将当期上市公司划分为上游国企、上游民营、中游国企、中游民营、下游国企、下游民营六大类,分别计算六大类上市企业营业利润(合计)的增速,结果并不支持国企表现明显好于民企的观点。2016年以来的确出现了上游企业营业利润增速大幅上涨的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中下游行业企业饮料增速的微涨,这一现象印证了前面所述的PPI上涨拉动上游企业利润增速上行。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同处于上游企业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表现几乎相同,甚至民营企业表现更优于国有企业。

      做大做强是发展结果,也是当前信用市场的择券策略。无论是去产能、环保督查,我们看到的结果都是中小企业的退出与大企业的联合。源于2015年12月底提出的“三去一补一降”;去产能带来了大企业利润的改善,去库存带来了新一轮的房地产的小宽松周期。上游周期行业方面,小煤窑的填埋、地条钢的清退、化工小企业的关停,令很多本来并不在经济数据统计口径中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神华与国电重组、武钢与宝钢合并,中船与重工合并,两材重组更是在更高层级提高了行业的集中度。因此在诸多小企业退出与大企业走向联合的背景下,行业的供给曲线也悄然生变,市场偏好高等级、银行放贷集中国企,流动性难以传导的微观信用层面导致市场分化明显。

      中低等级产业债到期规模降低,政策支持加码风险缓释可期

      我们认为从规模与时间来说,2018年下半年中低等级产业债到期量持续维持高位,同时由于去杠杆限委外导致债券滚动压力大,因此违约也相对集中,四季度从量上看到期规模有所降低但仍需谨慎。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