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电子纱专题:变革中的契机(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05-06 20:08
艳阳天之笑傲江湖 雪晴故事网 ex0008 yy女主播啪啪啪 雨后的故事吧 早乙女露依内涵图 水咲萝拉白妖精 匪徒在线 总裁的无实妻

更高的技术门槛意味着更高的资金壁垒。从近期公告的项目看,一条6万吨电子纱暨2亿米电子布产线投资额高达22亿元;而一条产能为12万吨的玻纤池窑产线,投资总额仅为10亿。

需求和技术重塑电子纱供给格局

在需求和技术的共同影响下,电子纱行业供给格局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其发展重心伴随PCB产业的转移,从欧美转移至中国;在中国,电子纱行业则经历了从海外引进到港台资企业主导,最后到如今内地企业崛起的格局变化。

产业转移背景下,世界供给中心向中国转移

“电子布-覆铜板-PCB”是电子纱的核心应用产业链,其他应用还包括荧幕布、涂覆铝箔布、涂覆绝缘材料等。伴随PCB产业的转移,电子纱产业的发展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中国。中国大陆电子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从2003年19%提升至2016年的65%。

PCB最早集中于电子产业起步早、发展较成熟的欧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电子产业的崛起,逐步形成美、欧、日共同主导的格局。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亚洲其他地区由于下游电子产业的发展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PCB厂商的投资,全球PCB产业重心从欧美向亚洲转移,逐渐形成了以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为中心的新格局。根据Prismark的统计,2000-2015年美洲PCB产值占比从26%下降至5%,日本产值占比从29%下降至10%,中国则从10%提升至48%。

全球PCB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一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陆具有较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因为中国大陆电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全球主要的电子整机产品制造基地之一,为PCB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支撑;且中国大陆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和基础配套设施,可以承接PCB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技术突破背景下,国内电子纱产业逐步崛起

电子纱在我国起步较晚,历经试制起步阶段(1974-1989)、国外引进阶段(1990-1994)、扩大生产阶段(1995-2000)、巩固提高阶段(2001-2004)、蓬勃发展阶段(2005至今)。在此过程中,电子纱工业既经历了从坩埚拉丝工艺迈入池窑拉丝工艺的“量变到质变”,也开启了技术突破下实现放量生产的“质变到量变”。

内地企业的崛起。港台资三大企业(忠信、必成、台嘉)在电子纱行业发展早期,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源于:1)港台是传统电子产业优势区域,较早发展电子纱,技术基础较好;2)大陆对招商引资有优惠的政策鼓励。随着大陆玻纤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国内主要玻纤企业已逐渐缩小与港台资企业的差距。

行业集中度高。目前国内电子纱总产能为63万吨,行业CR6超过90%。昆山必成、清远忠信、台嘉三家港台资企业产能合计34万吨,占比约为55%,内地龙头企业中国巨石、重庆国际、泰山玻纤产能合计23万吨,占比约为36%。

需求升级,电子纱行业重回景气

2016年下半年电子纱步入新一轮景气,价格快速回升,以G75为例2017年以来价格从8750元/吨涨至13000元/吨以上,涨幅超过85%。我们判断这一轮景气源于:一是下游开始迎来变革,PCB需求逐步复苏,主要来自5G带来的设备更新需求、汽车电子化带来的新增需求;二是前期供给退出,共同造成供不应求局面。

在此之前行业经历过两轮周期:由于2005-2007年间大量产能投放,叠加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滑,2008年国内电子纱市场首次出现过剩,企业利润大幅下降;2012年前后行业迎来周期复苏,后随着产能大量投放而步入过剩。

本轮景气之前是持续多年的市场低迷,新增产能有限,供给小幅收缩。2016年国内电子纱总产量约为44.2万吨,同比降低1.6%。2015年以来,内资企业中仅有2015年11月点火的一条5万吨产线。同时港台资企业放慢产能扩张速度,2015年至今仅有清远忠信4万吨池窑项目新投产。2016年价格跌至低位,部分产能出现退出,国内关停两座玻纤细纱池窑,合计关停产能为3.8万吨。

“覆铜板-PCB”产业链决定电子纱需求

“覆铜板-PCB”是电子纱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电子纱最大的下游应用是通过加工成电子布应用于覆铜板。覆铜板通常用于制造印制电路板(即PCB),因此PCB的需求直接决定电子纱的景气程度。电子布约占覆铜板材料成本的40%(厚板)和25%(薄板)。根据生益科技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电子布成本约占生产总成本的20%。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