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领域的进入,也是需要公司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员去储备和发展的,这些投入早期还未必立马能看到效果,但却需要公司在前期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资本开支)去维持这些领域的经营和发展。 比如公司旗下的,都是前期花了公司很大的投入,但直到后期,这些公司才开始体现出成果,成为各自领域的绝对龙头。 未来资本开支趋势:展望未来,公司管理层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公司未来这几年的资本开支会相对控制下了,不会像过去那样持续大幅提升。 2019年尽量控制在200亿以内(18年为220亿),其中水泥领域占了110亿,新材料30亿,工程10亿,股权收购40亿。 虽然资本开支未来几年可能不会再出现明显增长了,但总体数额要降低多少也不现实,毕竟公司不是一家没有理想的企业,在看到未来的机会或者方向时,我相信管理层依旧会在公司财务允许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去干的。 3 未来现金流展望 展望公司未来现金流水平时,需要先解决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公司这两年现金流大幅改善? 主因: 1.主要是因为公司过去几年的业务结构改善,产业链议价能力增强,回款能力增强; 2.行业景气度提升,水泥价格上涨; 关于主因1,前文在讨论营运资金变动时已经有提到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主因2本打算在分析公司利润时再细说,但为了解释公司现金流改善,这里不得不先简单提一下。 从下图这张北京地区42.5级普通水泥价格指数图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水泥价格在16年触底,17,18年开始快速上升。这使得水泥行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产业链盈利能力好转,对于水泥龙头来说,业绩不仅变好,业务回款也会跟着好转,公司现金流自然会得到改善。 那水泥价格后续还会继续涨吗,能到什么水平? 这些问题都不是本文的重点,我这里都不展开分析,会在后续有关水泥行业的研究文章里讨论。不过先说一个观点,即使水泥依旧摆脱不了周期,但未来价格底部大概率是不会比上一轮周期底部更低的了。 我们从刚刚水泥价格图也可以发现,即使过去十年水泥价格波动很大,但都一直比05,06年那个时候高。 逻辑很简单:现在水泥的需求盘远比05年那会的需求盘大得多。 虽然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且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大都已经完善,我国水泥需求有可能不会再有提升了。 但水泥行业还有个更为重要的逻辑就在于供给侧改革,这两年水泥价格上涨的主逻辑也在于此。供给侧改革驱动的水泥价格上涨虽然可能没有需求驱动的持续性这么强,天花板这么高,但供给驱动的涨价有个优势,就是存在不可逆性,尤其还是国家政府推动的供给侧改革。 所以未来水泥价格能涨到哪,还真不好判断,但有个确定性较高的是,未来十年水泥价格低点大概率是不会比上一轮水泥低点还低的了。 建立在我这个观点的前提下,我们来对中国建材未来现金流进行展望。 下表是我粗略算的公司自由现金流,我直接用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去减掉资本开支。这个算法比较简单,而且数据的时间维度也比较全面,但存在一些偏差: A.OCF中有些细分科目是不能计算在FCF当中的; B.我采用的是年报里披露的资本开支数额,但比管理层实际披露的要少一点; 因此我这个简便算法结果可能会比实际值高一些。 另外,我计算的FCF是基于FCFF估值模型逻辑下的(公司股东+债权人的自由现金流),所以我这里把融资成本也加在FCF里面了。 可以看到,公司18年自由现金流达到近300亿,但17年仅为85亿,16年仅为33亿,增长得非常快,所以对于中国建材这家公司,我们不能简单用过去N年平均的算法去估算。 我个人建议是在18年FCF的基础上,考虑一个行业不景气情景,以及一个行业平稳情景,去做两个情景估算。 大假设条件: 资本开支维持在200亿的水平; 公司每年拿出约100亿现金还债; 情景1:水泥价格回落至15年低点 15年行业不景气时,公司毛利率为24.55%,18年公司毛利率为29.73%,如果水泥价格回落至低点,虽然公司效率及能力提升了,毛利率可能不会降低到15年水平,但保守起见,我们还是给予公司现金流一个8折的折扣率。 300亿*0.8=240亿元 再考虑公司未来每年随着负债的降低,能节省5亿左右的融资成本(平均每年还100亿),以及未来折价减值结束后,公司现金流还会再提高。 接近200亿的折旧和减值,假设未来只需100亿的水平就可维持经营,15年摊完,未来每年平均还能提高6亿左右的现金流。 那么公司三年后的现金流水平就大概是:240+(5+6)*3=273亿。 情景2:水泥价格平稳 如果水泥价格平稳,那么公司三年后的现金流水平大概是:300+(5+6)*3=333亿。 因此,预计中国建材三年后,能达到的自由现金流水平大概在273亿~333亿之间,而公司目前的市值仅约5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