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缺的“梦里孤山”:他本身就是一部美术史(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12-25 11:57
疯狂猜图明星
疯狂猜图名人
疯狂猜图名人明星
疯狂猜图品牌
疯狂猜图品牌标志
疯狂猜图品牌标志答案
庄俊(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资深专家暨上海拍卖主管、副总裁) 我们在探讨中国二十世纪油画的艺术价值,要回到那个时代背景:第一代艺术家如林风眠在二十年代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就提出了中西融合的观念,怎么将西方的艺术中里面融合中国的艺术,变得有特色。这是和当时的“巴黎画派”精神相符合的,比如当时在巴黎的藤田嗣治、常玉他们也是在探索将东方艺术,日本的、中国的精神融汇在巴黎画派中。这些第一代艺术家也影响了第二代艺术家们,赵无极、吴冠中、丁天缺他们,都是在这个影响下开始想,怎么把这条路再走宽一点。 赵无极和朱德群他们在去了巴黎后没有回来,他们的艺术也与西方战后艺术直接接轨了,但还有很多艺术家没有出去,或出去后回来的,他们想探索的中西融合,以及现代艺术的精神,与后来我们的国情需求不符合,这些艺术家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意志。像吴冠中就是在50年代决定只画风景,不画工农兵,以逃避现实问题。而丁天缺他们更惨,坐牢批斗,根本就没有画画的机会和画画的权力。这波艺术家比留在海外的那些要难的更多,一方面他们要能活下来,另一方面要保留自己的艺术热情,以及找到一种方式把中西融合的路走下来,我觉得这是他们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很多人吃过苦以后非常悲观,你跟他聊天都会觉得很压抑,但是第一次看丁天缺画作时,我还不知道他也没有听过他的故事。我看画的第一反映是,这个艺术家的色彩很纯净,就像没有任何外界所干扰过,不管人再苦,他的内心世界是透明的,这是最大的特色,只看到他一生的挚爱和对艺术的热情。 徐明松(美术评论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 我们今天在这里追怀和纪念丁天缺先生,我觉得核心当然就是我们如何寻找他的价值,什么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人艺术人格的价值等,有很多面向。 丁天缺是在战乱中求学问艺,兵荒马乱的时期颠沛流离。整个抗战时期,杭州国立艺专一路南下昆明辗转颠波,这个过程对知识分子的生活、人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他的价值在哪里,我觉得许江写的序非常好的,很清晰地还原了一个耿介的艺术家到了晚年的人生态度。看不到年轻时的“顽盛”,晚年则是一种洒脱。他用这样的态度面对人生,我想有两点原因,一、他内心有非常执着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对艺术的“宗教皈依”。二、如他文章中所述,是他的爱国心。他说到,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画家,那些画家好像都非常流于表象琢磨艺术技法的表现,画家如果没有对祖国、民族、爱情的赤子之心的话,他是画不好画的。所以我觉得艺术人格的形成会在这个当中得到很好的呈现,这是我觉得非常值得深入阐述的艺术家的人格,他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生命经验可以映照一个时代的变化,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我想说的是我们现代主义绘画跟西方艺术史是脱节的。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过程中,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经历过上世纪上半叶,战后艺术其实是走向当代艺术,中国在整个现代绘画的发展过程当中是被断层的,这个是被断层的过程,也就是说解放以后我们前30年的美术教育体系使得我们根本不了解西方艺术完整的发展,根本不了解我们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油画家在西画东渐过程中他们所做中西融合的这种努力,他们所做的奉献,甚至他们作品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这里也涉及到现代性内生的东西。 我读丁天缺先生的书,觉得他对中西绘画的理解非常深厚。实际上,中国第一代、第二代的画家都是跨界的。像第一代李叔同跑到日本去演戏剧,他的油画创作,他在诗歌、诗词方面的造诣等。还有他本土文化传统的滋养。在描述这些东西的时候讲到王维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手拈来。 我觉得对丁天缺的研究要超越艺术本身,要找到他文化价值的厚度,如果我们由此挖掘下去,我们学术的研究可以丰富不同美术史研究的面向,第二跟就是本土文化。丁天缺他们这代人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探索,是当之无愧的,一直有那么一股力量存在,在坚持本土文化立场的同时倡导中西文化的交流。 |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