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自己的核心装备,自己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蚌埠凯盛、凯盛机器人董事长邢宝山介绍,玻璃核心装备都是自主设计,由集团四个装备公司制造安装调试。
新型全自动拉边机 邢宝山一直认为,做装备一定要智能化和互联网或物联网结合。“真正的智慧工厂,在一个中央控制室大屏上,就可以掌握全厂任何一个角落的情况。我们现在的玻璃工厂,所有信息都在中央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展现。工厂车间控制的参数,都上传到信息化智能系统里。世界各地,打开手机,都看到当天的生产数据、当天的消耗量、当天的成品率、当天的生产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故障在哪里。” 以市场为导向,研发的袋装水泥装车机器人已开始小露身手。 水泥厂粉尘尘粒小、分散度高,对人群健康危害性大。特别是人工对水泥进行袋装装车时,扬起的水泥粉尘让工人避无可避。 据介绍,袋装水泥装车机器人是全国唯一一款可以满足所有车型、实现各种堆垛方式的自动装车设备,可实现水泥厂装车系统的一体化作业。邢宝山说:“未来目标将打造装车的智能数字化车间,并在在全国水泥行业推广。” 玻璃之外,集团新能源项目也在国际舞台频频崭露头角。 集团收购德国Avancis公司及CTF Solar公司,快速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碲化镉转化率17.8%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铜铟镓硒转化率18.2%,2018.2.12再创世界纪录。 继包揽英国单体规模第一和第二大光伏电站后,集团又承建了欧洲最大的葡萄牙300兆瓦光伏电站,并在美国加州累计承建4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成为欧美顶级的光伏电站EPC工程服务商;泰国、缅甸光伏电站超1G瓦……依靠EPC成功经验及产业链协同,新能源工程合并收入占40%,成为欧洲最大中资光伏EPC领跑者。 孙建安总结,“成功出海的秘笈首先是以海外城市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基本点,恪守当地法规并尊重民俗,再凭借踏实的做事风格获得认可。” 建设美丽中国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众所周知,玻璃行业是我国重点工业污染控制行业之一,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较为严重。 2011年,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就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分别改造了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熔窑全氧燃烧生产线和该生产线的余热发电工程。利用余热发电前,烟机温度高达500多摄氏度,而余热发电后,烟机温度降到了120~130摄氏度,余热生产的电力,完全能够满足玻璃厂的日常用电。 目前,中国建材集团对国内外95条生产线实施富氧燃烧和全氧燃烧工程,氮氧化物降低85%,烟气和粉尘降低50%以上,能耗平均降低10%;对83条生产线实施烟气余热发电项目,平均年发电259980万KWh,年节能91.28万吨标煤,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8.12万吨,年节约电费开支159267万元。 推进玻璃行业的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发展循环经济,玻璃、水泥工厂脱硫脱硝、余热发电一体化技术行业领先,集团垄断玻璃行业全部环保业务,水泥余热发电技术出口国外,助推多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建设绿色行业及美丽中国。 同时,智慧农业工程成果丰硕,集成荷兰一流技术,在山东德州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最具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工程。包括山东在内、四川、安徽、江苏、江西、甘肃、陕西、黑龙江等地3000亩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已经成为工程业务盈利的新增长极。 2017年10月12日,国内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在安徽蚌埠成功下线,为全线打通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4月,世界第一条大面积发电玻璃生产线,也是我国首条大面积碲化镉弱光发电玻璃生产线,在四川成都正式投产。 至此,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掌握铜铟镓硒和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研发和量产技术的企业。 不断突破,玻璃的澎湃传奇依然在继续! “设计新、质量好、标准高、服务优”,由中国玻璃知名品牌提升为国际玻璃知名品牌,包括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兼具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为上海的企业,行业内深耕细作。埋头做好玻璃,埋头往前走,把玻璃做到有全球影响力,那么自然而然就打响了上海制造的品牌。”孙建安直言。 (责编:严远、轩召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