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被列入首批搬迁名单的芒康县戈波乡支巴村村民白玛一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搬进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的新居。客厅里的藏式家具、现代家电,厨房里崭新的天然气灶,还有独立的卫生间,让白玛一家欣喜不已。搬出穷山窝,当起城里人,白玛把芒康县的耕地、草地、牲畜流转给了合作社,还在柳梧找到了工作。“之前想去趟县里都很困难,现在出门就是市区,以后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穷苦日子一去不返了。” 现有的城市和优质土地资源吸纳能力毕竟有限,如何更好安置搬迁人口,西藏还探索出了依托大型水利工程新增灌区的模式。位于日喀则萨迦县境内的拉洛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座以灌溉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工程,在修建中吸纳了当地大量贫困劳动力就业,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该县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极大改善下游农牧业生产条件,为扶贫搬迁提供空间,预计新增的42.52万亩灌溉面积可安置贫困农业人口4.1万人。 日喀则市将吉隆县吉隆镇、萨勒乡和定结县陈塘镇等作为“425”地震恢复重建试点,组织农牧民施工队、引进建材企业驻点销售、政府统一地材价格等探索,实现灾后重建与易地扶贫搬迁互融互推。 位于边境地区的札达县对边境一线乡镇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全部进行就地改造。察隅县将扶贫搬迁和戍边固边有机结合向边境一线搬迁。 目前,西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60个,已搬迁入住2.78万户11.7万人;针对居住在4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群众,以生态修复治理和脱贫攻坚双赢为目标,13万人的搬迁规划已经完成。城关区恩惠苑、曲水县“三有村”“四季吉祥村”、羊八井风湿患者集中搬迁点等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正在全区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向往搬入新居。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很多农牧民都如此评价这项举措,在他们眼中,搬出“穷窝”不仅让自己这代人过上了好日子,对于子孙后代更将带来无尽福音。 织密“天路”栏网 ——在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加强保障力度,积极引入“外援”提升保障能力,构建政府主导、免费基础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防范返贫风险,为农牧民生活创造“稳稳的幸福” 脱贫攻坚的“天路”要有基础坚实、路面平坦的快车道,同时也需要保障细致、兜底全面的护栏和保护网,确保脱贫奔小康的“天路”行稳致远,一个不落。 西藏是全国人均寿命最低的省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既受高原生存环境的影响,也与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滞后有关。 在西藏,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因病致贫是穷根,脱贫必须注重医疗。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检查出包虫病患者26846人、大骨节病11911例。而这两种疾病都是典型的“穷困病”——会给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极大痛苦,导致患者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带来沉重的医疗费用负担,很多家庭因此致贫、返贫。 为了高原人民的健康,为了农牧民家庭的幸福,自治区连续多年与援藏医疗队联合,以控制传染源、早期预防为主,积极实施健康教育、中间宿主防控、整体搬迁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进入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巩固脱贫成果,建强自治区的医疗卫生队伍,建立适合藏区实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是刻不容缓。 措美县哲古镇是包虫病的多发区,旦增玉珍和女儿彭琼在2016年包虫病筛查医疗队进驻时被发现患病,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随时可能返贫。“是藏区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帮我们免费做了手术。”如今母女两人已经基本康复,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扎牢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底板,2016年自治区政府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现在的西藏,以政府为主导、免费医疗为基础,政府、集体、个人和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实现全覆盖,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和医疗风险基金相结合,住院可以先诊疗后付费,极大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就医负担。 对于医护力量不足、医疗水平不高等难题,自治区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积极引入“外援”,目前已有7省市65家医院对口帮扶西藏各地市医院。由于大量高精专医疗人才的注入,填补了西藏医疗空白新技术新项目398项,130多种高原病、地方病得到治疗解决,帮带培养本地医疗人才700多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在帮扶中,成为二级甲等医院,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地级城市没有评级医院的历史。 “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的医疗服务目标已逐步实现,西藏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正在朝向新的高度迈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如果说医疗是防止致贫、返贫的护栏,教育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重坚固保护网。 “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三年来,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指示,每年吸纳800名教师进藏支教,配合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重教已成政府和群众共同行动。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5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连年上升。 教育组团援藏深入西藏各基层中小学校,以订单式援派,精准解决西藏数理化教师严重短缺难题,每年援藏教师中数理化教师超过一半,为西藏现代教育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鲜血液。 输血的同时不忘造血,请进来更要走出去。本土教师是西藏教育长期稳定向上发展的中坚力量。自治区每年组织、选派400名教师出藏培训,以此促进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在西藏农村,记者发现,农牧民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不同以往,书香氛围、好学精神开始融入高原农牧区,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孩子考上大学,靠知识改变命运。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中央支持、上下一心、全国支援,西藏的脱贫攻坚“天路”将越走越宽,距离小康和振兴的目的地将越来越近,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雪莲将越开越盛!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