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再筑天路——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09-26 12:03
vspds574 延津一中杀人案 美女被绑架封嘴捆脚 赞美长江的诗歌 礼物的英文 王宝强回乡 我不是天使凤凰木 苗爽祛痘维肤膏 父子恋 by 阿刀 搜狐焦点枣庄站

西藏,这片被喻为“世界第三极”的神奇土地,承载着无数自然奇迹和历史传奇:“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这里是地球海拔最高的高原,离天最近的地方,孕育了世界第一高峰,怀抱着全球最大的高原湖群;这里是佛教文化圣地,有着令人震撼的精神虔诚,在旅行者心中,圣境之行是挥之不去的梦想。

然而,这个令无数人向往的“圣地天堂”,在新中国成立10年后才实现从农奴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背后也隐藏着数不尽的残酷与无情。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文明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滞后,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成本最高。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阻挠西藏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艰苦的条件也阻挡不了脱贫攻坚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立足改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巩固民族团结,着眼高质量、长期稳定脱贫,扑下身子、摸清根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靶标久久为功,立下了确保到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军令状,吹响了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冲锋号。

曾经,一曲饱含深情的《天路》,唱出了藏家儿女对交往通达和加速发展的渴望,十多年来这条钢铁巨龙不负众望,驮载藏区向现代化砥砺前行。如今,在基础弱、限制多、条件苦的世界屋脊,一条新的脱贫“天路”正在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向前延伸,路旁是幸福的雪莲绽放,前方是美好的全面小康。

擘画“天路”蓝图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规格建立脱贫攻坚指挥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在组织保障、政策体系、队伍力量等多个方面发力,绘就既具有西藏特色又高效有力的脱贫方略

对西藏这样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就要在从一开始就谋划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理顺真抓实干有效帮扶的体制机制,从组织保障、政策体系、队伍力量等多个方面对脱贫攻坚帮扶资源进行整合,确保各项帮扶政策贯彻落实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脱贫攻坚之路。

——高规格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率先设立省级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产业组、搬迁组等11个专项组,集中办公、专项落实。各市、县、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按照“区负总责、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排出时间表、挂出作战图,构建了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完善承上启下的帮扶政策体系。紧密结合自治区实际,西藏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健全政策体系,建立考核办法,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工作方案,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发挥政策“1+1>2”的协同效应,保障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尽锐出战强化基层帮扶力量。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承担定点扶贫职责,实现对所有村(居)的全覆盖。目前,已选派2万多名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帮助群众出主意干实事,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顶层设计完善之后,各项帮扶举措就得以更好贯彻落实,各方帮扶力量也得以形成更强合力,一项项既具西藏特色又充满群众智慧,还有良好脱贫效果的创新做法在雪域高原落地开花。

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的工作要求,西藏自治区以“五个一批”为内容的精准施策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突出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实施教育扶贫、转移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和低保兜底,让帮扶有效传导到“最后一公里”。

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群体,落实林业生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各类专兼职生态补偿岗位50万个,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业,人均补助标准3000元,让贫困人口吃上“生态饭”。

在昌都,当地政府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六靠、五方便、两避让”原则(靠县城、靠乡镇、靠中心村、靠景区、靠产业园区、靠交通要道;方便安置点选点规划、方便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公共服务配套、方便群众发展产业、方便交往交流交融;避让地质灾害隐患、避让地震断裂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确保了扶贫开发区和易地扶贫搬迁点选址的科学性、严肃性、合理性。

在日喀则,依托双联户长带领双联家庭落实“十联任务”(村民以10户为联户单位),帮扶困难家庭6534户,投入帮扶资金(含折合物资)3.5亿元,邻里义务投工投劳5.4万人次,双联户带动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进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58.9万减少到2017年底的33.1万,贫困发生率也从25.2%下降到12.4%。5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5个县(区)达到摘帽标准,累计有2713个贫困村(居)退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达到16%以上。

尤其是2017年,全区实现14.74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居)、10个贫困县(区)达到退出和摘帽标准。

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党中央对西藏脱贫攻坚的坚强领导,得益于自治区全区上下尽锐出战、战天斗地的豪情实践,也得益于自治区矢志脱贫,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深入的脱贫攻坚实践中,西藏全区扶贫的组织体系日臻完善、政策体系覆盖完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投入体系多元充分、帮扶体系精准有力,通往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天路”愈发清晰、愈发通畅。

筑牢“天路”路基

——立足西藏产业特色和品质优势,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产业扶贫效益,夯实贫困群众脱贫的产业基础

脱贫攻坚关键要靠发展。然而,在西藏发展产业,困难比低海拔地区更多,产业配套少、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在位置偏远、地广人稀的农牧区尤其如此。这样的现实决定了,西藏产业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选择契合西藏特色与优势、适合贫困群众参与和从事的产业。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推动产业发展上,自治党委、政府有着清晰明确的战略。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