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加之于涂料行业身上的环保政策在最近几年有持续升级的趋势。这跟涂料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污染排放不无关系。资深涂料行业专家杨向宏表示,“涂料行业的特点就是集中排放,污染大,每年大约700万吨溶剂需要挥发,比汽车尾气的污染更为严重。”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环保政策的趋严虽然能够推动涂料企业的环保化转型进程,但同时也必然存在它的弊端,其中它跟原材料涨价之间的隐蔽关系就往往被忽视——不仅加大了包括涂料在内的化工企业的生存压力,而且它通过影响部分原材料产品的市场供应,间接诱发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让下游企业雪上加霜。 有人分析了这种弊端可能的发生途径,认为通过环保政策手段来达到限产的目的只是着眼于一种短期效应,甚至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原材料涨价机制并把供给冲击传导至生产、投资和消费。从更长的时间上看,环保限产对于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可能会打折扣。 “环保限产的初衷,是想通过提高污染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摆脱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但是,由于不是依靠上线环保设备,也缺乏市场化手段来内生环境成本,一些高效率的产能也面临关停的窘境,对于产业在环保方面升级的作用可能会打折扣。”分析人士如是表示。 如此一来一些悖论便开始显现。比如在涂料行业,近年来为了推行企业实行环保化生产,做出了新建涂料生产线必须集中进入化工园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环保转型的步伐,一批涂料企业纷纷响应号召进入化工园区开建新厂;然而如今一些涂料企业却不得不停止投资,暂停建设。 “当初上马新厂项目考虑的是扩大生产,如今原材料价格攀升甚至短缺,(涂料)产品被迫跟涨,然后卖不动,旧厂即可满足产能要求,那继续投资建新厂意义何在?”一家涂料企业负责人这样告诉涂饰商请记者,但他要求不具名。他认为这种困境肯定不只是在他的企业身上上演。 4 9月1日开始,新一轮环保强化督查正式启动。据环保部消息,本轮督查将从9月1日持续至2018年3月29日,时长7个月,督查范围覆盖京津冀及周边28个地区。为了打好这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环保局接连下发了7个通知,派出了100多个督查组,整治力度前所未有。 对于涂料乃至整个化工行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环保风暴高压持续已是不争的现实,而且它何时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并无一个时间界限。对于企业来说,它们也许更应该关心的是:原材料价格何时才能不再高高在上?正常的生产秩序何时才能够得到恢复? 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企业的环保化转型依然是企业不敢怠慢的“政治任务”,否则的话,在环保化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这个企业可能都没有未来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