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同事表示,一个曾经合作过的企业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后续的发展十分堪忧。起初听到这个消息时,笔者以为不过是行业内一家企业因经营不善,造成资金链断裂这种司空见惯的案例,但同事却否定了这种推断。 她解释称,这家企业是一家专注于水性涂料的中小企业,自从公司将产品定位于水性涂料之后,所有的研发生产就全部围绕这个主体了。但由于产品技术上的局限,公司为了研发的持续性,不惜大量举债进行投入,甚至公司的负责人还以个人名义在外借债来支持研发。目前产品研发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也有部分水漆产品已投入生产销售。但因为前期亏空投入额巨大,后期的销售远不能填补债务额度,因此才导致的财务危机。 听了同事的话,笔者感到十分吃惊。以往总是听到一些大的涂料品牌如晨阳水漆等几十万,上百万地投入,进行水性涂料生产线的引进,建立新的水性涂料生产基地。最直观的感受,仅仅就是觉得涂料企业都在大手笔地向水性涂料领域转型扩张,力度很大,气势很足,发展形势很好,水性涂料领域一片欣欣向荣。 但上述的案例却在明确地告知我们,水性涂料真的不是谁都玩得起的,每一个进军并专注于这个领域的企业,包括晨阳水漆等,尽管并不是都如案例中的企业那样因此而陷入财务危机,却也几乎都是赌上了“全部身家”在这个前景明朗、过程未知的领域中艰难行进,意图博出一条道来。 按理说,每个行业领域从开始发展到成熟都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中间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待行业成熟。然而这一法则好像在水性涂料领域好像不太适应,众多进入水性涂料领域的企业似乎也在被“拔苗助长”着,即便条件不足,也要突破自身极限,奋力介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环评、安检等环保政策的紧逼,涂料行业内部的自清查,也在不断地对涂料企业施压。 例如,在6月9日举行的顺德涂料商会第五届第七次理事会上,协会和理事单位明确提出要将污染高、产业价值不高的涂料企业赶出顺德涂料工业区。而顺德涂料工业区的议定并非行业个例,江苏、上海等地的涂料产业聚居地都在进行着污染落后产能的清退,这俨然已是涂料行业的普遍行为。因此,很多涂料企业不得不无视自身情况,尽快转型到水性环保涂料领域,以谋求生存。 而一旦进入水性涂料领域,想要做出成绩,势必要在自主研发生产上着手,塑造自身的品牌优势。但做自主研发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所以就算是实力雄厚的晨阳水漆在发展水漆这条路上也走的并不轻松。可以说,晨阳水漆如今所取得的所有外界可看到的成绩和荣誉,其背后所经历的的困难和付出,是外界根本没法估量的。 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个进入水性涂料领域的企业,都能幸运如晨阳水漆,在经历重重困境后,可以在水漆领域树立了自己的标杆性,甚至可以为水性涂料在终端消费领域的传播和普及起到引导作用。它们更多地会像文章开头的那家企业一样,因资金、技术、实力问题,陷入僵局,最终或许无奈放弃走这条路,或许因无力自救而从涂料行业“消失”,最好的预期是成功了,但也因为走了太多弯路,而在水性涂料领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从这一点来看,本该作为涂料行业升级发展的“利器”,推动众涂料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水性涂料,似乎成了加速企业倒闭的“杀招”。相信这并不是政策推动和行业倡导水性涂料的初衷,而为了避免此类僵局和难堪,行业在推进水性涂料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给非水性涂料企业稍多一点的时间和选择空间;在企业向水性涂料转型方面,专门立项,多给予转型企业一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在进行环保政策解读时,也不要只告诉企业应该“做什么”,而同时也要告诉他们“怎么做”,真正引导企业完成水性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