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当前的现代化也有着显著的被动性质,我称之为“被现代化”。“被现代化”是我按照时下流行的方式为这本书新造的一个词,这也是我对老家林溪村城市化过程观察中得出的一个基本认知。如果从农民内在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就会发现,农民在这样一个城市化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角色。第一,农民想过上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却又是外在于农民的,它不是从林溪村“内生”出来的,不是从农民既有的生活方式中演化进步而来的,而是从陌生的城市横向移植过来的、强加于身的。第二,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第三,农村还是以村庄为单位整体实现城市化的,在此过程中,农民个体的要求往往被忽略。“被现代化”一方面说明农村的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包含了这过程中农民作为主体的缺失和诸多的无可奈何。 《锐读周刊》:我们的乡村可否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城市? 胡永良:我并不反对农村的现代化、城市化,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正如我在自序中讲到的,“现代化是必须的,中华民族数代人的梦想,任何时候都无可置疑。”其实,我只是想让城市化与现代化的面相更好些。我相信,乡村融入城市的方式与途径还有很多,以发展的名义将一个村庄从地图上抹去,只是其中一种极其粗暴的做法,一定有一些更合适的方式我们还没有去探索。只要我们肯耐心地听听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尊重不同人的自主选择,不急于去超赶什么,这样的路不会太远。 胡永良 作家,1973年生于江西新余农村,当过农村小学教师,现为机关干部。著有散文集《在喧嚣中听见宁静》,文学评论专著《解构之美——鲁迅〈故事新编〉思想艺术探索》等。新作《从篱笆到围墙——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得到知名时评人十年砍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易晖、北京大学教授高远东等人的推荐。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