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肥市定于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上午9时18分至9时33分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活动。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9·18”防空警报试鸣的通告 为增强广大市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进一步了解和熟知人民防空警报信号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定于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上午9时18分至9时33分开展防空警报试鸣活动。现通告如下: 一、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二、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三、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试鸣期间,请各单位、全体市民和过往旅客保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 合肥市人民政府 2016年8月29日 在9·18全省防空警报试鸣日之际,合肥市人防办(民防局)为广大读者准备了部分人防民防应急知识,以飨读者。 1.和平时期搞人防民防建设有什么意义? 答:从我国安全形势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因素依旧存在。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南京战区后方,国家一类重点设防城市,全国优秀人防城市,重要经济目标众多,战争资源丰富,是战时敌人打击的重点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搞好人防民防建设十分必要。从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看,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建设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单纯地以扩大占地规模和构建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来拓展空间,已不能满足城市对土地的需求。城市的发展方向必须向地下要空间,由单一的地上发展,转为地上、地下同步发展。从世界民防发展情况看,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民防建设,特别是地下防护工程建设,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城市防护功能越完善,比如以色列、瑞士、瑞典和美国的民防工程建设,战时人员掩蔽率分别达到可容纳全国人口的100%、90%、85%和57%。我国的人防工程建设的数量与规模还远未达到要求,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人防民防建设水平。 2.人民防空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体系、精干过硬的专业队伍体系、保障得力的人口疏散体系,努力提高人民防空的整体抗毁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应付现代化战争及重大灾害事故,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民用建筑为什么要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 答:一是法律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同步建设符合防护标准的防空地下室。二是军事斗争的要求。防空地下室是战时防御敌人空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基本设施。三是修建防空地下室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增加土地的利用率,提高楼房的稳定性,增强抗震效能。 4.目前城市规划区内新建的住宅楼下有储藏室或车库,这些算不算防空地下室? 答:住宅楼下的储藏室或车库多数为普通地下室,而不是防空地下室。普通地下室与防空地下室有很大区别,普通地下室只是埋在了地下,虽然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达不到防空地下室的防护要求和质量要求。 5.目前,我市许多居民小区设置了防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能起什么作用? 答:2008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家的要求,积极推进“人防+民防+应急管理”三合一模式,市、区县人防办增加了民防的职能,无论战时,还是平时有突发灾情,人防民防首要的职责是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防民防部门着眼战时防空、平时防灾,在中心城区的部分小区的人防工程出入口,设置了防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目的是提醒市民在战时或平时灾害来临时,利用此类场所躲避灾情,保护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为了让市民更好地识别人防工程设施。 6.初级中学开设了人防民防知识课程,有何意义? 答:按照国家的规定,人防教育纳入国防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在学校开设人防民防知识课程,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二是可以提高学生在应对突发灾情时的自救互救技能。在历次的灾难面前,凡是开展过疏散、逃生等防护技能和培训的学校,师生都能冷静应对,有序逃生,伤亡率大大降低。实践证明,初级中学开设人防民防知识课程十分必要,并能在紧急情况下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7.防空防灾警报信号有哪些种类? 答:防空警报信号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3种,分别为: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长为三分钟);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长为三分钟); 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8.战时听到预先警报时怎样行动? 答:公共场所的人员和车辆,应听从统一指挥,迅速到指定地点掩蔽。夜间应严格遵守灯火管制措施,平时要熟悉掩蔽工程的位置、昼夜入口标志、进入工程的最近路线和行动方式。家庭成员在离家前要分工行动,密封包装食品,储存饮水并盖严,帮助老幼病残,切断电源,关住家禽、牲畜,转移易燃物品,关闭煤气,熄灭炉火,关闭门窗等。然后各自携带应急包离开住房,奔向防护工程掩蔽。 9.战时听到空袭警报时怎样行动? 答:听到空袭警报时,应就近进入人防工程隐蔽。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人防工程时,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在室内:可在钢筋混凝土楼房的底层、走廊或底层楼梯下,或在跨度较小的卫生间、厨房等处藏身。以上条件不具备时,也可靠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要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在公共场所:商店、影剧院、车站、码头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分散掩蔽,不要慌张、拥挤、乱跑。可就近进入地下室、地铁车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等处掩蔽,不要在高压线、油库等危险处停留。在空旷地:可就近选择低洼地、路沟边、大树下疏散掩蔽,并迅速卧倒。 10.战时听到解除警报时怎样行动? 答:人员撤出人防工事,从掩蔽处出来,听从指挥撤离现场,配合人防专业队伍开展消除空袭后的抢险抢修工作,如就近救护伤员、找寻被困人员、扑灭初起火灾,协助维持治安、堵漏、消除潜在危险、消除沾染、修复通信等。警报解除后,人们仍要注意收听广播,了解解除警报后人员行动的注意事项,如哪些食物、饮水不能食用;关注疫情通报、放射性沾染、染毒或带菌情况通报;了解敌空袭规模、方式及城市破坏情况通报,以及对下一次敌空袭的预测等,以便有效地做好再次防空行动的准备,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11.空袭后在建筑物内的人员应如何自救互救? 答:(一)自救要点: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危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土和压在身体上方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几个人同时被埋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5.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亮光、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6.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静卧保持体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7.为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硬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二)互救原则: 1.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2.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3.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4.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5.如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强抢救力量。 12.怎样佩戴防毒面具? 答:携带面具:通常是左肩右肋,面具袋上沿与腰带取齐。战时,面具检查合格后,应处于待用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