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远现象”:在阵痛中走出“V”型反转剧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08-03 11:56
02128283888 024game 027旅游新闻网 027武汉旅游招聘网 0xc000006 0xfe0816 0度终极幻想19楼 16kk 2006年黄海炮击事件 202.199.255.100 2222xb 226美容 2g最新lzr

  导读:在转型的阵痛中,清远从曾经的GDP增速“七连冠”,滑落到几年前的全省排名垫底,再回升至2016年一季度的全省第二。清远缘何能走出漂亮的“V”型反转剧。

  1991年,《人民日报》长篇通讯《邻近“金三角”的寒极》中指出,清远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让人吃惊。

  2005年,《人民日报》再次聚焦清远,同样以长篇通讯《广东酝酿发展模式之变》报道了“清远现象”: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2001年全省倒数第二跃升到2005年全省第一,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自2004年以来,清远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取得“七连冠”。

  然而,在转型的阵痛中,清远又陷入了发展的低谷。2011年,清远的GDP增速下跌至8.3%,2012年则进一步下滑至5.1%,排在全省倒数第一。2013年,这个数据已经触底反弹至8.2%;2014年的数据为7.9%;而2015年回升到8.4%。

  从曾经的GDP增速“七连冠”,滑落到几年前的全省排名垫底,再回升到2015年的全省第六、2016年一季度的全省第二,清远GDP增速经历几年的调整后,缘何能走出漂亮的“V”型反转剧?

  减速

  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中走出来

  牺牲速度,还是牺牲质量?这对清远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清远市委副书记黄兆芬在当地有着20多年的工作经历,她见证了清远发展曲线的起伏变化。

  10多年前,和粤东西北大多数地方一样,那时清远的工业几乎是空白。“清远与珠三角紧邻的地理优势、低成本所带来的洼地效应、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吸引了大量珠三角转移企业的进驻。” 黄兆芬回忆道,在发展高峰期,清远的GDP增速一直保持着两位数,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

  然而,曾经的GDP增速七连冠,却在2011年后迎来了剧情的反转,经济指标陡然回落。作为清远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新全的另一重身份是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总指挥,他来到清远已经有两年多时间。李新全注意到,清远的发展陷入低谷,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关。

  外界形象地用三种颜色,来形容清远的三大传统产业:白色代表陶瓷,灰色代表水泥,有色代表金属拆解。李新全向记者描述道,这些“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清远经济总量的快速壮大。在鼎盛期,它们占据了清远经济比重的七成左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发展的隐忧。

  在全球经济下行、国际原材料价格下降、土地环境资源难以负荷等几座大山压迫下,这些“两高一资”企业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使得清远陷入了后继乏力的尴尬。随之而来的是GDP增速的下滑。2011年,清远的GDP增速下跌至8.3%,2012年则进一步下滑至5.1%,全省垫底。

  事实上,清远面对的转型阵痛,也是粤东西北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无论什么产业都一股脑装进筐子里,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清远市委、市政府选择牺牲速度换取发展质量。”黄兆芬说。

  放慢速度、调整结构,是个痛苦的过程。李新全举了个典型的例子,“清远不仅对‘两高一资’企业压产转型,还对其总量调整。就拿陶瓷而言,政府坚持不上马一家新增陶瓷企业。一家投资1亿元的陶瓷企业已经准备在阳山县建设厂房,当地政府最终毅然放弃这个大项目。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这样的取舍相当艰难。”

  从高速增长到连续放缓,巨大反差也引起了一些干部的争议。理性看待快慢之道,也是对政府官员政绩观的考验。

  “思想观念要创新。要从摆不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总量思维中走出来,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规律确定目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始终坚持。

  换挡

  发展后劲是怎样炼成的

  放慢速度之后,清远怎么走?

  一些干部甚至将结构调整当成了“避风港”, 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结构调整,似乎推给结构调整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

  黄兆芬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讲话:“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地方发展,关键在于干部。早在2012年2月,清远就开展“正风”行动,整治“庸懒散奢软”等问题,消除干部不作为行为,一批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也得到解决。清远还在粤东西北率先出台容错机制,为改革创新者撑腰。

  放慢速度之后,清远要做的是“练好内功”。粤东西北的许多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仍是“烂路”,这使得高速公路向市、县延伸受阻。清远有1607公里的国道、省道路面,将近1000公里是“烂路”“次差路”。李新全告诉记者,在历年的清远两会上,代表委员发言最多的就是交通。

  烂路连连,这无疑给清远发展带来了阻碍。清远市公路管理局局长蔡旭东回忆道,4年前,省工商联组织了30多名珠三角企业家前往清远考察。结果由于清远道路坑坑洼洼,有六七辆车接连爆胎。当天有将近一半的珠三角企业家决定返程,他们纷纷表示,等国省道修补好了,再考虑投资的问题。

  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用两三年时间,消灭市域国省道近1000公里的“烂路”“次差路”。仅2013年一年,就将全市21条烂路修复了16条。

  与此同时,比硬环境更重要的,是政府软服务。清远成为粤东西北商事改革的最早试点城市,还借鉴广州经验,推进了投资审批“五个集装箱”改革,并颁布了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权责清单、商事改革后续监管清单“三份清单”,走在了粤东西北前列。

  “清远的成本,广州的服务。企业投资可以办事不出园区。”清远富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景忠告诉记者,企业用20天时间就完成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备案证、环评批复等6证的审批发放,这样的办事速度甚至赶上了广州。

  打通交通的毛细血管、追赶珠三角政府服务的脚步、清远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清远的发展后劲,就是这样炼成的。广东省社科院、《南方》杂志联合发布的《2015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省发展后劲的较量中,清远排名第二。

  投资300亿元的清远长隆项目、一期投资近90亿元的神华国华清远电厂、金发科技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清远。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此之多的大项目落户清远,得益于清远日益完善的经济发展环境。

  超车

  “再造一个清远”的梦想

  靠什么在弯道上实现超车?

  思路决定出路。区域发展不能单打独斗,更应学会抱团发展之道。“广清一体化”的提出,给清远发展带来了想象空间。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