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乡党委副书记杨忠有告诉记者:“国家近几年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但在南美精准扶贫是我们很早就开展,并且一直践行的工作。”在整乡扶贫推进过程中,南美乡把“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和“旅游小镇”建设结合起来,“三合一”摘穷帽,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一村一规,全域景区化规划。 在南美村竹笆山一组,推广种植茶叶和烤烟时也曾经遇到阻力,原因还是群众不明确是否能致富、不清楚风险高低。因此,罗八等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种植,让村民看到种植经济作物的好处,并总结经验,进而在全村推广。此外南美还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股份合作集体经济;激励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为民服务、廉洁奉献,引导他们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树立威信,更好地引领、带领村民发展致富。 随着南美的发展,如今他不仅有着自己的茶山,还开设了小型酿酒厂。与外界的频繁交流,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让他善于学习新的技能,他2000年已经完全脱贫。如今,他已是拥有两处房产,过上小康生活的典型代表。 扶贫党建“双推进” 建 1987年 去年春节前,南美乡4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的1306户4671名各族群众喜迁新居。而对于很多南美乡的村民来说,这已是他们第二次搬家。第一次是在1990年代,从简陋的茅草房、木掌楼搬进新建的安居房或抗震房。尽管村民搬进舒适的“小别墅”后还欠有5万元的贷款,但很多人都非常乐观,因为按照现在南美村的发展形势,大家并不会觉得这是多大的负担。 在龚德书求学和打工的1980年代,多依村的李忠和则感受着南美乡发生的变化。他记得,从1980年代初包产到户政策落实后,他们一家人领取政府免费发放的种苗,在农科人员的技术指导下开始种植水稻等粮食,全家人解决了吃不饱饭的局面。1987年,为解决南美拉祜族群众的脱贫问题,当地政府调整区划,专门成立了南美乡,扶贫工作便是该乡从建立之初直至现在的中心工作。 走近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乡,在公路边就能看到掩映在树林中一栋栋红色二层小楼。铝合金窗户、太阳能热水器、室内地面全贴瓷砖、墙面均刷上白色腻子粉是每栋小楼的标配。对于不知道南美乡历史背景的人来说,这样的景象很难和贫困联系起来,更难以想象这里20年前还在是以物换物的情况。 “电视里的每个人都穿戴得干净整齐,我们就会说"你们看外面的人穿得都很干净,大家也该勤洗衣服勤洗脸,这样外人来了才不至于觉得难闻"。自此,不少人才会学着电视里的人洗澡、洗衣服。牙膏、牙刷才逐渐被大家接受。” 龚德书回忆。 南美乡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种植茶叶、核桃、油菜等经济作物。 1993年 曾经的南美乡不通公路、不通自来水、不通电,80%的村民不会说汉语。村庄里也长期没有市场,往往是把鸡养大之后,带着鸡和粮食走一天的路,翻越高山去到博尚镇的勐托集市上用鸡或粮食交换食盐。“我小时候村寨一公里之外的地方就是原始森林,我们拉祜族是刀耕火种,小片开荒。先把一片林子砍了放火烧,再往烧过的土里埋上玉米,也不管理,直到成熟时再去收割。”龚德书是南美乡土生土长的拉祜族人,他回忆,以前由于难掌握种植技术,交通不便,更没有施肥的概念,前一年种过的土地第二年就不会再种了。也因为生产率不高,曾经南美拉祜族群众的粮食是以玉米、荞麦为主,在龚德书的记忆中,读书时经常吃不饱饭。 如今,南美乡通过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行“烟+豆”、“油+烟”的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科技含量,发展好烤烟、长寿仁豌豆、油菜产业。并进一步挖掘古茶文化,提升茶叶质量,增加茶叶收入,精心管护原有泡核桃,推广“油+烟+豆”模式进一步探索特种特养,因地制宜发展魔芋、南药、蓝莓、无公害蔬菜等特色种植;养殖虹鳟鱼、良种黄牛,发展本地土鸡等,培育特色养殖业。 见证南美巨变 贫 南美乡设立广播电视基站,第一台电视机进入南美。 这一切的巨变,缘于2013年8月,南美乡被列为云南省、临沧市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乡后,临沧市和临翔区派出专业规划人员深入24个自然村实地踏勘、测量,科学规划,对全乡居民房进行全面拆除重建,配套建设自来水、电、以及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让南美乡,以一种“蝶变”的方式,展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在“直过民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的空前力度以及巨大收获。 政策发力 第一条通往乡政府的毛路修通 1990年 2009年 传人以技授人以渔 临沧本地茶科所的农科人员开始指导村民种植茶叶 政府在南美设立中学 闭 齐心创造幸福新生活 2000年 扶 整乡推进人人安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