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市南美乡蝶变之旅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05-16 21:02
网球暴君 壶镇黑社会 太古证道 白沟加油站闹鬼 魔武神之路 幸福魔方租爱 广隶闯宫政变 美女杀手抢王爷 倾我所有歌词 禁欲丽装 杜达雄和他的兄弟们 明石亮太郎 蓝染爱

  1992年

  1988年

  2015年

  不少村民搬迁进入政府主导建设的安居房

  一台电视200人看

  种植了13年的茶树后,多依村的李忠和早已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熟练掌握了茶园管理的知识经验,更通过前来收购茶叶的人员学习到了茶叶加工、销售的技巧。

  南美乡4个村民委员会,24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的1306户4671名各族群众喜迁新居。

  1988年,临沧本地茶科所的农科人员开始指导村民种植茶叶,李忠和用4亩土地来试种茶树,并跟随农科人员学习茶树修剪、茶园管理等技术,善于学习和交流的李忠和也因此逐步开阔眼界。

  蝶变篇

  当时,面对一些劳动技能差、文化素质低的村庄,扶贫工作人员成立农业互助组,每年选派出50多名劳动技能娴熟的农民到外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再回来教给其他村民。同时,定期组织农科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

  第一次放电视看的是新闻,才打开电视,大家都非常惊讶说这团铁里怎么会有人在说话!很多人对电视非常好奇,第一天晚上很多人看到凌晨都不愿意走,龚德书是凌晨3点才睡觉的。此后每天晚上7点钟,就有很多村民来到乡政府看电视,龚德书送走最后一批人往往到了凌晨一两点。

  愁

  在龚德书的具体工作中,在李忠和的感受中,南美乡的扶贫从来不是停留在送种苗、牲畜、衣物等层面,而是从知识、技能等方面改变思想观念,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善落后经济状况的局面,引导大家脱贫致富。1998年至2003年,凭借着熟悉村庄情况、通晓民族语言的优势,龚德书被调入南美乡专职驻村扶贫小组工作,长驻农村5年,与农民同吃住同劳动,教授农业技能,转变思想观念。

  在派出专职驻村扶贫工作小组指导村民开展生产、生活的同时,南美乡政府也积极思考在宏观层面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大约从2000年开始,南美乡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种植茶叶、核桃、油菜等经济作物。2009年后,原先种水稻、玉米的土地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烤烟、油菜进行轮种。使得一亩地的经济价值增加至4000元。2003年南美乡修通了进乡的弹石路,2009年道路在原基础上拓宽为水泥路。随着南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商人也进入南美做生意。南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渐渐缩小了与其他乡镇的差别。

  “开展精准扶贫与基层党建"双推进"以来,南美乡首先推动了工作重心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利用建设安居房的契机,发动党员干部到各村各户进行家庭经济摸底调查,南美村381户做到"一户一表、一村一册"。”南美乡党委书记梅建军说,“目前,党员干部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项目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集聚的导向基本形成。”

  南美村委会副主任罗八说:“如今村里种植茶叶、核桃、烤烟等经济作物让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5090元,我们还在村里组建烤烟合作社,试图通过大规模种植烤烟来增加收入。虽然有一定还款压力,但也是我们生活的动力。”

  10余口人挤茅草房

  通过看新闻领会思想,通过看电视剧开阔眼界,南美乡的拉祜族群众很多落后的观念才逐渐转变。原本留光头的妇女,也渐渐开始蓄起长发。龚德书回忆,1992年政府在南美设立中学与电视机的引入,使得普通话得到接受和普及。

  修往各个行政村的道路通车

  随着1993年第一条通往乡政府的毛路修通,1995年修往各个行政村的道路通车,以及广播电视的普及,1990年代中期的南美乡封闭的局面得以改善,拉祜族群众的精神面貌开始改变。见到生人渐渐不再躲开,开始接受外界先进的思想观念。

  "重心下移"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帮助老百姓(603883,股吧)切实享受到党的好政策。老百姓得实惠,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认同感自然会增强。” 南美乡乡长张文勇告诉记者,南美村村民现在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致富,跟支部,有困难,找党员”,党群干群关系变得融洽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带着老百姓增收致富。”

  为此,扶贫工作人员决定,带领村民一同劳动。互助组内的村民统一耕种,统一分配。规定每天早上9点出门劳动,对耕地、农田里的农作物进行精细管理,及时清除病虫害。由此,原本10人一天只耕作一亩的情况变为一天可耕作3亩。此外,扶贫、农科人员更是手把手教大棚、地膜的铺设工作,以及种植农作物的经验、技巧,教一遍不懂就重复多教几次,直到对方掌握要领。

  龚德书1990年分配到南美乡政府后,正值南美建设电网、建立广播电视基站的时期,而他也分配到广播电视基站工作。至今,他对南美乡的拉祜族群众第一次看电视的场面记忆犹新:“还没放电视时,就有200多位拉祜族群众来到乡政府的院子里。有的人宁愿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也要来看看这"一团铁"有多神奇。”

  不通公路和水电

  脱贫致富有办法

  历史篇

  变

  由于整体环境封闭,交流较少,人的思想观念也较为保守和落后。龚德书认为,曾经的南美拉祜族群众胆小、排外思想严重就是封闭环境影响的变现形式。除了对与他们相熟的干部和教师没有戒心,很多拉祜族群众并不愿意和外界有太多交流。见到外人来不但不打招呼,反而是把门关了,特别是对于见到抬着相机的人就跑。在1990年代以前,南美乡的拉祜族同胞几乎不和外界通婚。

  原先种水稻、玉米的土地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烤烟、油菜进行轮种。

  而南美乡多依村48岁的村民李忠和对于当年的贫困也印象深刻,1980年代时自己全家10余口人还是住在20多平方米的茅草房里,屋里没水、没电,做饭和睡觉都混在一块。后来政府派来工作组,以言传身教的形示长期帮助南美乡的拉祜族群众改变观念、建立基础设施、传授农业知识、开办学校。“在我小时南美还不是一个乡,而是章驮公社的南华大队,但政府已经在我们这里建立了小学。”龚德书小学毕业后考入了章驮中学读书,由于不通公路,他求学之路非常艰苦。从早上8点出门一路步行,直到下午六七点才能走到中学,也因为常年的坚持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95年

  南美建乡

  1990年

  2013年8月,临沧市、临翔区在南美启动了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短短两年多时间,全乡需要重建的1142户人家建起了“葫芦标志、杆栏建筑、红瓦黄墙、姊妹花地脚线”的拉祜特色抗震安居房,并配套太阳能路灯、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集中养殖小区、卫生厕所等。李忠和家的小楼共花了20万元,其中政府扶持5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家里靠烤烟、茶叶、油菜、核桃凑了10万元。

  记者 程权 (春城晚报)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