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江凡 洪怀峰 无独有偶,江西金鑫发铝业董事长王春华面临同样的困境。王春华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已由最初单一的铝型材生产,发展为高端门窗连锁店经营为一体的模式,需要大量的门窗车间管理、工程型材营销人才,以及成品门窗展厅店长。仅店长人选,首批至少就缺50个。 安义县是“中国门窗之乡”,门窗型材更是安义工业的名片。在地方产业提速换挡之际,却遭遇了结构型人才紧缺。为解决这一难题,安义县政府、企业、学校联起手来,创办了“门窗学校”。 表面看,这个学校很“另类”,但背后折射的是接地气、讲实用的大智慧。通过政府支持,建立校企合作,实现门窗未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让学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融合。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正当安义门窗行业人才喊渴之际,安义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廖小平也在为这所学校如何办下去犯愁。如果职校没有特色,不能服务地方经济,肯定没有出路。 今年16岁的帅玉中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就是安义人,在湖南办厂做铝合金晾衣架。父母特意把他送到门窗学校学习,如今通过学习,他父母就不必要花800元一次,到外面买设计图纸。无独有偶,今年15岁的刘裕萍也是因为自己的哥哥做门窗行业,鼓励她到门窗学校来深造。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特别是大手笔批地出钱,投资亿元的门窗学校新校园,占地100多亩,目前已经完成基础建设,将于2019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给了廖小平底气的,就是安义遍布全国、有18万余人从事的铝合金门窗产业。
“别人是一个"坑"有七八个"萝卜"等着填,我这是七八个"坑"等不来一个"萝卜"。”凌华斌对于门窗类人才的渴求显得迫切。 记者手记 政企校“一拍即合” “此前的安义县职业技术学校牌子将继续保留,同时挂牌安义县门窗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17年秋季,首届新生入读新创办的门窗学校,立即引起全国职业教育与门窗行业的共同关注。至今年秋季,加上第二届的学生,我校门窗专业在籍生共约200人。”廖小平向记者介绍,由于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方面有了质的飞跃,除了本校专职教师,还向安义门窗类知名企业外聘老师上课。迄今已有凌华斌、杨光、王春华、余昌浪等行业精英登上门窗学校讲台,向学生们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 “现在我们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抢光了,因此我有个设想,今后争取把安义门窗学校升格成门窗大学。”廖小平对此信心满满。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门窗学校的办学底气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需要资金购买实训设备,或者对教学设施进行投入,只要打报告上面立即批复。另外还赋予学校极大的人事权,只要廖小平相中的教师,可以优先选调进入门窗学校。 当前,我省正处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用型学校的价值和前景不容忽视。很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难以吸纳专业对口人才的尴尬,而安义创办的“门窗学校”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具有现实借鉴意义。(记者 毛江凡 洪怀峰)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兴办门窗学校,最适合我们学校和县情发展之路。”廖小平告诉记者,门窗行业新业务、新模式、新技术的升级,以及安义门窗业国际化市场的加速拓展,安义门窗从业人员一代带二代的那种家族式增长日渐式微。安义门窗第三代人,面对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感受到了新一轮的人力资源短缺:门窗人才供给与需求出现割裂,于是他想到了与安义一批门窗龙头企业合作办学。 王春华对此表示,安义遍布全国的2万余家门窗、阳光房等相关企业,是门窗学校的天然盟友,就如同方言俚语里所说的那样,“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可谓一拍即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