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重拾信心再出发——民企融资状况调查 新华社记者赵晓辉 李延霞 刘慧 许晟 去年以来,面对一些民营企业遭遇的困难,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纾困民企、激发活力的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暖风频吹,企业感受到了吗?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调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数十家,倾听他们的思考和心声。 稳:“确实缓了一口气” “确实缓了一口气。”谈起去年的股权质押危机,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沉默良久才开口。 这家在医药领域颇为知名的上市公司,2018年一度陷入了多年来最困顿的时刻。 贵州百灵一名工人在糖浆生产车间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公司股价下跌,股权质押比例不断逼近平仓线,每天都在想撑不过去怎么办,心情可以用绝望来形容。”回忆当时,姜伟仍然心有余悸。2018年,贵州百灵股价年内最大跌幅超40%。 转机来自华创证券一笔18亿元的纾困基金。“第一期6.5亿元资金到位后,通过部分股份解质押,股权质押比例有所下降,算是从悬崖边回来了。” 2018年以来,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去杠杆等因素“几碰头”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遭遇融资“大考”,不少民营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上市民企出现流动性困难。 在行业摸爬滚打30年的得润电子董事长邱建民“去年为钱愁得睡不着觉”。 “股价一路下跌,每天都愁着找钱补仓,好像所有融资的路都堵死了。资本市场、银行贷款,本来单靠哪边我都能撑下来,但当时是哪边都没法靠了。” 除了面对现实的资金困难,对很多民营企业家来说,当时更难熬的是一种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困惑和迷茫。这种氛围如果蔓延无疑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民企经营和融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吹响支持民营企业的集结号:多地政府成立或联合推动相关机构成立民企纾困发展基金,央行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设立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工具和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银保监会推进民企贷款尽职免责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去年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支持民企获得一锤定音的明确。之后,增加贷款、减税降费、清理账款、产权保护等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措施陆续出台。 一切行动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毫不动摇的方向。 “积压在心里的忧虑、抑郁一扫而光。现在各项政策还在落地过程中,但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作用已经显现。”邱建民说。目前得润电子已获得深圳市政府3.2亿元的纾困资金以及中信银行4亿元授信。 遭遇流动性困难的东方园林,今年春节后感受到明显变化。“多家银行给了续贷和展期,虽然现在资金仍然紧张,但已经度过了最严峻的时候,企业的信心和业务在逐步恢复。”东方园林高级副总裁侯建东说。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不仅是处于聚光灯下的上市公司,更多民营企业感受到政策暖意。 2019年3月28日,对梦娜袜业集团董事长宗谷音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在金华银保监分局的指导下,15家债权银行召开联合会商会议达成决议:对梦娜袜业稳定授信规模,不压贷、不抽贷、不收贷以及执行优惠利率。“这几年一直在保命,现在终于可以想想怎样更好地发展了。” 在全国层面,在银保监会的部署下,旨在协调银行一致行动,不盲目抽贷、压贷的债权人委员会,已经建立了1.8万家。 处于传导末端的小微企业也感受到了融资环境的变化。因为资金短缺,工厂处于部分停工状态的台州无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屈荣华没想到,仅用8天时间就从泰隆银行拿到了100万元的专利抵押贷款。 “我们修订完善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的监管制度,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层明确尽职标准和免责条件,实现‘敢贷、愿贷、能贷’。”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表示。 “氛围变了”“环境好了”“度过最难的时候了”……这些是记者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话。 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洁净自动化电芯生产车间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从数据上看,努力已初见成效。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新增贷款6.82万亿元,银行业作为融资主渠道“真金白银”配置了规模可观的金融资源。一季度末,沪深两市股票质押回购融资余额较2018年年底下降5.6%,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得到了一定释放。 这背后,是各项扶持政策“几家抬”的合力,也有民营企业家使出浑身解数求生存的努力。 有企业家这样评价去年遭遇的融资危机:洪水淹到脚边,但最终没有漫上来。 仍有不少企业在等待暖意来得更多更实在。“喘口气之后,我们特别期待通过逐步落地的政策、企业自身发展来彻底解决股权质押问题。”一家上市公司高管表示,随着公司股价修复、融资环境改善,去年一度濒临平仓的危机已经解除,但目前彻底降低质押率还缺乏足够的流动性支持。 “上门服务的银行挺多,推出的金融项目也比以前多了,但符合需要的不是太多。特别是抵押方面,没法破除对房产等抵押物的依赖。”江苏一品御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明说。 专家表示,此轮民企融资难,除了短期因素的影响,更多折射出爬坡过坎中民营经济面临的经营难、转型难,以及现有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匹配等问题。要彻底解决,恐怕不是一日之功。 变:“一年交一个亿利息的发展模式不能再走!” 这一轮民企融资难带给人们的,更多是思考和转变。 危机过后,不少迈过“生死坎”的民营企业家的心态预期、经营理念开始发生变化。 调研中,记者发现,面对诸多难题,从一开始的恐慌、抱怨,不少民营企业家开始转变为谈自身的问题、谈调整的方向。 ——“资产太重拖住了企业!11年来公司付息10多亿元,每年大约一个亿!不能再被重资产耗下去,必须走轻资产的道路。” ——“这次融资危机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课,要重视现金流,不能短贷长投,不能靠借钱过日子。”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做,做个董事划个勾,自己什么都不懂,这样的投资不能要。” …… 事非经过不知难。此轮融资难给民营企业家的一个深刻共识就是:不能盲目扩张、过度负债,而要聚焦专业、专注本业。 尽管多家银行主动找上门询问贷款需求,浙江一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岳军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大环境改善,金融服务跟上来了,但我们自己得保持理性。不能只依赖于高负债,否则,当政策收紧银行要钱时,企业又要走投无路。” “东方园林对业务做了相应调整,控制投资节奏,对有些项目进行关停并转,坚决不能垫资,发展速度必须匹配自己的融资能力。”侯建东表示。 痛定思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瘦身”行动。 一位投资了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家表示,已经处理掉不少非主业资产,目前负债额度降低了一半。 “这次融资危机客观上给了我们剥离运营不善的资产的契机和决心,今年要以重组为引领,做强做精健康主业,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争取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表示。 实体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此轮民企融资难,同样折射出金融体系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调研中可以看到,在政策推动和自身发展诉求的双重因素下,金融机构正在做出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