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退后,让我来(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05-22 12:02
bae jojo的奇妙冒险第二部 漂亮的女人 无限大 中文谐音 非诚勿扰高铨

杜富国所穿防护服已被炸成棉絮状。徐吉鹏摄影
“这片雷场形成已有三十多年了,地表长出了大片茂密的竹林,经过多年生长和长期雨水冲刷,各种爆炸物交错纵横,很多爆炸物已被植被根系穿插而过,这导致它们的性能极不稳定,为扫雷作业增加了很大难度。”
回想起爆炸当天的情形,原扫雷四队分队长张波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听到爆炸声响,我赶过来时,发现富国就倒在这颗树干上,两手被炸没了,脸部血肉模糊,艾岩立在旁边,几乎没了知觉。这里坡度很大,要是没有这颗大树的阻挡,富国可能会被冲击波掀翻得更远。”
坝子村的扫雷行动开始后,双腿按着义肢的盘金良几乎每天都会坐在山坡下,看着官兵们扫雷。他让自己的孙女认张波为干爹,希望有解放军的保佑,以后再也不用怕地雷了。
杜富国受伤那天,当他看到战士被担架抬下山坡时,他忍不住流泪了:“多好的战士啊,他们太苦了,太危险了。”
在坝子雷场,扫雷官兵们向记者现场演示了排雷的过程。战士们先用金属探测仪细细搜寻,并根据声音信号识别金属碎片与地雷;然后用探雷针进一步核实地雷确切位置,进而趴下来用剪刀慢慢剪断覆盖的植被根系,再仔细清除周围杂物与泥土……
雷场上每前进寸步,都显得异常艰难。而扫雷官兵们硬是用三年多不分寒暑的坚持、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一脚一脚、一寸一寸地完成了59.18平方公里土地的扫雷任务。
“雷场如战场,但比战场更可拍。战场上你看得见、也听得见,但在雷场,你看不到雷,而听到声响时就晚了,非死即伤。”边境扫雷这三年多来,时任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很少能踏踏实实睡个安稳觉,日复一日地担惊受怕。
平日只要一接到扫雷官兵的电话,他就非常紧张,生怕出事。每晚只有清点完人员、装备,排出的雷也被成功转运后,他才能稍微踏实一会儿。而第二天醒来,又要继续提心吊胆。
自1992年成为扫雷兵以来,他大部分军旅生涯都在与地雷打交道,深知“不苦练排雷功、没有过硬技术,上雷场就等于送死”!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官兵在天保口岸四号洞雷场排除炮弹。黄巧摄影
张波还记得,初次上雷场时,经过数月培训的扫雷新兵们大都不敢迈出第一步。这时,连队指导员就亲自打头阵了,并成功排除了第一发地雷。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兵的帮带引领下,官兵们逐渐克服了对雷场的恐惧。
不过,即使扫雷三年多、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张波现在还是会怕雷,“只有怕雷,才会让你提高警惕。哪天你麻痹大意放松了,离出事就不远了。”
当初在拉萨市服役的张波与妻子新婚不久就接到了组建扫雷大队的通知,因担心家人不同意,他向家人隐瞒了实情,只说去云南培训一年半载。其实他内心渴望着多去建功立业。但真正走进雷场之后,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扫完雷以后还能带十几个兄弟四肢健全的回去。
扫雷大队二分队代理排长张中军从未想过悲剧会发生在自己的战友身上。杜富国负伤后的那些天,官兵们曾一度极为沉郁,既为战友的安危担忧,更被对雷场的恐惧所笼罩。直到杜富国伤情稳定的消息传来,大家才重新鼓起信心、重返雷场。
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结束后不久,中缅边境扫雷行动随即启动。而此时,扫雷大队全体官兵都在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们誓要完成队友所未完成的心愿。
红色土地孕育英雄家庭

康复中的杜富国在家人陪同下接受记者采访。徐吉鹏摄影
再次见到杜俊,他脸上的阴霾与沉重明显比半年前减轻了少许。但每次提及大儿子的童年,他仍会止不住地哽咽:“富国在四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抢着干。从小也没少挨板子,即使弟弟妹妹们不对,也要先打老大。他的童年过得很辛苦,我们做家长的,感到很愧疚。”
在杜富国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迫于生计,杜俊就与妻子去广东打工了,将几个孩子寄住在外婆家,跟着舅舅一起生活。身为长子,杜富国从小便承担了照看弟弟妹妹的责任,打猪草、砍柴、洗衣、做饭这些活,基本也由他包了。
当杜俊再次返回家乡时,大儿子已上初中。没能留意到孩子的成长,并且至今也未能找到一张杜富国的童年照片,这令杜俊非常遗憾。
杜富国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的一个村子里。如今,杜俊能在手机地图上很快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甚至看清家门前的道路和几个孩子自小打闹的那片绿地。遵义,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红色成为老区人们最深刻的成长印记。
提起家门口的那条小路,杜俊再熟悉不过,“那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此前,道路状况不好,两旁还少有人居住。2007年前后,杜俊与人合伙在家门口开起了采石场,此后不仅义务挖通了通往村里的支路,还向很多盖新房的邻里赠送了大量石料。
从那以后,道路两旁的住户才慢慢多了起来。杜俊此举为当地的脱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被发展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
或许是受当地浓厚的红色文化熏陶,这位淳朴的农民党员给自己的四个子女依次取名为杜富国、杜富佳(家)、杜富民、杜富强。
他打小就向儿女们灌输着质朴纯粹的家国情怀,“我是农民,没为国家出多少力,孩子这一代一定要为国家多做贡献,至少不要学坏,不能做危害社会的事。”
“吃得亏、打得堆”,这是黔北人的俗语,意思是做人要大气、懂奉献,杜俊也时常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们。
在杜父眼里,大儿子杜富国从小就很有担当,也从不怕吃苦。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就主动帮忙,能从下午五点一直捣腾到第二天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就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显然是把这种热心带到了军营。他会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在雷场上,他会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而在驻地,他也常为乡亲们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杜富国在中学时,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品性却很端正,也很阳光。”湄潭县天城中学校长金粟记得,初中时的杜富国非常勤奋、爱劳动,时常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有同学生病时,也总会背着同学去就医。
而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正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会听爷爷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尤其对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的故事情有独钟。
在杜富国家乡的娄山关战斗中,钟赤兵高喊着“跟我上”,就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并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也许,从那时起,杜富国少年的心中,就想着要像革命前辈一样,当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以英雄的精神治疗英雄
解放军第926医院主治医生陈雪松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8年10月12日凌晨,杜富国被连夜从麻栗坡县人民医院转送过来时的情形:他面色惨白,双手臂已被截肢、双眼球被摘除,身上的防护服也已被炸毁成破棉絮状。
陈雪松极为揪心,当时就知道,这个年轻小伙子日后的康复之路将会异常艰辛。
2018年12月21日,伤情趋于稳定的杜富国被转移至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这里的外科战创伤治疗闻名全国,在创伤、烧伤、眼科与康复学方面具有雄厚的人才与技术储备,其康复学科更设立了全国首个博士点。在这里,杜富国能得到国内最好的治疗。
但即便如此,杜富国的伤情依然令专家组们很是头痛。如果只是视力受损,还可以利用双手的触觉对外界作出感应和判断;若只是双手臂截肢,凭双眼和义肢的辅助,也还能应对大部分生活场景。而杜富国却是在双眼失明的同时还被截去了双肢。
西南医院院长周来新坦言,这是他从医二十多年来见到的第一例,在世界上也很罕见,“同时失去视力与双肢的康复历来都是世界难题,训练的道路会极为漫长,恐怕日后富国80%的活动都只能依赖仅存的残肢了。我们奉行的是‘以英雄的精神治疗英雄’,目标是尽可能地恢复他生活自理的能力,减少日后对他人的依赖。”
根据杜富国的伤病情况,西南医院成立了专门针对双手臂缺失、双眼视力损伤、全身瘢痕增生和心理疏导的四个专家组,并通过视频会诊的方式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最终确定了四个康复治疗方向,希望能帮助杜富国早日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杜富国转诊到西南医院后不久,扫雷大队便送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习主席强军思想》等六本书。扫雷战友张鹏,一直陪护在左右,每天都会在杜富国康复训练之余读书给他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主人公保尔负伤后被病魔折磨,却硬是靠顽强的意志和信念支撑到最后。每每听到会心处,杜富国嘴角都会不时露出微笑,张鹏仿佛又再次看到了昔日那双会笑的眼睛。
在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看来,杜富国的确不同于常人,无比坚强又十分乐观。常人在伤残之后,一般都会经历休克震惊期、幻想期、愤怒器、抑郁期、适应期等几个阶段的情绪变化,但杜富国转诊之初就满怀希望,在治疗中也没有表现出明显愤怒期与抑郁期。
偶尔会有些低落情绪,也很快能在与家人、战友、护士的聊天中消化掉。这一点,让所有接触杜富国的医生与护士门十分惊讶。
更令众人叹服的,是杜富国在康复训练中表现出的坚韧内心与顽强意志。护士余翔在过往四个多月中一直负责杜富国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最初做眼部护理时,每天都要洗眼三四次。那种疼痛,一般人难以承受,但杜富国从未喊过一次痛,反而总是会鼓励余翔:“护士,你不要怕,我不怕痛,你大胆洗吧!”
在反重力跑台上进行体能训练,杜富国刚来时跑上三公里需耗时25分钟。他便要求不断增加训练量,每天都要跑到大汗淋漓为止。很快,这一数字变成了13分钟左右,超过了部队的及格水平线。
康复训练的日子是很枯燥的,杜富国却从未有一天放弃过训练。周围人看在眼里,其实都明白,他是一心想着要早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不想过于依赖和麻烦他人罢了。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康复训练后,目前,杜富国不仅在体能方面得到很好的康复与突破,而且在假肢辅助下,也能凭借残肢部分实现生活自理了,比如自己进食、穿衣裤、用义肢写字等。对于未来的路,他想日后学好播音,“现在没了双手和双眼,但我还可以用嘴讲好扫雷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到扫雷兵。”
有人问杜富国,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沉默了一会儿,只简短地答道:“战胜自己,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以后才能活得更阳光。”
后记
坝子雷场扫雷任务结束后不久,盘金良就在山坡脚下搭了座棚屋,准备此后长期在这里安家。他打算在扫完雷后的自家土地上多种植些草果,这样每年能多收入三四千元。
坝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运忠特意带着儿子和女儿来到这片雷场,给他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他希望子孙后代们能永远铭记英雄杜富国,铭记这群为边境清除雷患的扫雷官兵们。
在已扫完雷的土地上,一座位于天保口岸的医院和一座变电站均已在施工建设中,将持久地为边境居民带来福祉。因排雷而新增的分散土地也有一部分已交给了当地居民去耕种。
杜富国负伤的这片土地,则已被列入坝子村集体土地,并将开辟集体茶园。应当地百姓的呼声,这片茶园所产的茶以后就以“富国茶”命名。
2019年3月16日,麻栗坡县新时代脱贫攻坚“老山战役”总攻大会正式启动。麻栗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发瑛表示,要将“让我来,勇担当”的精神融入老山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激励全体干部群众以杜富国同志为榜样,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奋勇担当。
杜富国虽然失去了双手与双眼,但毫无疑问的是,当他临危喊出“你退后,让我来”之时,他已经为社会举起了一把火炬,也为这个时代点亮了一盏明灯。
如果说英雄是标定历史的精神坐标,那么杜富国正在用平凡之躯告诉所有人:英雄之大,在为国为民!也更是在用行动引领着强国时代青年的价值潮流:让我来,勇担当!
原创:本刊记者徐吉鹏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9年第10期
责编:朱玉芳
审发:刘博文

关键词 >> 媒体号

特别声明

本文为媒体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73

相关推荐

评论(6)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