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无数次艰难思考,最终他决定投建这家自来水厂。“由于邻镇的晋江内坑离官桥镇区较近,全靠打井饮水,群众生活极其不便,他们羡慕官桥群众有福气,希望这水厂也能就近供水给内坑镇。”赵守通继续补充,当邻镇的干部提出这个要求,张水荃满口应承。就这样,张水荃主动把官桥自来水厂的规模扩大到原有设想的两倍多,投资建设款也由600多万元增至1100万元,后来扩建,他又再增资2000多万元。 张水荃在与乡亲们交谈中说:“利人利己最当为,利人而不损己更当为,利己而不损人犹可为,利己损人切莫为,损人害己最为下。” 类似造福桑梓的善举还有很多。张联胜说,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官桥可以说是十年九旱。早在1958年,张水荃便捐建一座以父亲“德味”为名的水库,10年之后再建另一座“土泥水库”,使得2000亩贫瘠土地化为良田。 张水荃在家乡的另一大投资,则是兴建南安成功大厦,至今这座大厦依然矗立在南安市中心,成为标志性建筑。 时间再次拨回到20多年前。1993年10月16日,南安撤县建市,举行隆重的设市庆典活动,张水荃父子受邀出席。张水荃父子与彼时的南安市领导聚会商谈,在短短一天内决定投资南安,回报家乡。于是,张水荃父子毅然与南安市人民政府,在南安撤县建市庆典大会上达成了协议,签下了改造旧城的投资意向书,走上了兴建南安成功大厦的风雨之路。 1998年6月,这座投入1.3亿元、楼层33层、总高度99米的大厦提前竣工,一举成为当时泉州“第一高楼”,轰动泉城。 “为了建成功大厦,当时张水荃已年近古稀,他仍租住在工地对面的南安市侨联房间内,既住宿又办公,这样距离工地近,往返不会浪费时间。”赵守通说。 鼎力兴学为家乡教育奔走呼号 这位爱国侨领,不仅回乡投资兴业,更是在慈善公益道路上践行半个世纪。 “1954年,年仅35岁的张水荃耳闻家乡破败不堪的校舍和教育设施,当即捐资在梅岭学校西南角续建3间教室,与乡贤张尚树早年捐建的3间教室一字排开。”赵守通说,后来张水荃还在学校捐建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并取名为“德味楼”。 “由于家境贫寒,小小年纪的张水荃不得不辍学,经常要上山割草打柴。”早年的经历让他更加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赵守通说,从梅岭中学的历史变迁可见一斑。 1982年,张水荃返乡到梅岭学校视察。他从乡亲们和校长口中了解到,村里学龄儿童不断增加,原本捐建的梅岭学校中、小学合一,教学楼不够用,教学设施很简陋,教学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为此,心系家乡教育的张水荃当机立断:“中、小学要分开办学,要建设独立的初中校,这些事由我来募筹。”1983年,由于张水荃的捐资兴建,中学的办学条件已经具备,南安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梅岭中学。梅岭中学的设立,原梅岭学校改为梅岭中学小学。 走进梅玲中学,迎面一栋六层综合大楼——“水荃楼”格外醒目。关于大楼,陈文材校长向记者道出了背后故事:“实际上,水荃楼是水荃先生向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筹集而建,李成义被他老骥伏枥精神所感动,建议楼名以‘水荃’命名。” “梅岭中小学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张水荃先生起到关键作用。”陈文材这样总结张老先生办学的四个特点:时间早,自1954年开始就在家乡建教室和礼堂;时间长,50年如一日,跨越两个世纪;既出钱,半个世纪鼎力兴学;又出力,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苍,奔波于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海外国家募集资金。 陈文材所言不虚。除了在家乡捐建中学、小学、幼儿园,这位慈善家还捐资官桥卫生院、陈嘉庚纪念堂、泉州市侨联、南安市侨联、官桥镇侨联等。2003年年底,张水荃约了李成义太太张治华一起进餐,劝服张治华赞助梅岭中心小学新校区兴建教学大楼,并以祖父和祖母的名字分别命名为“尚树楼”及“夏艾楼”。 据统计,在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捐赠热潮中,曾任新加坡南安会馆多届会长的张水荃,对家乡故国一往情深,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额超过3000万元,但他仍屡屡称:“我的捐资数目微不足道的,远不能与李光前、黄仲涵前辈乡贤相比,我只是本着至诚之心、抛砖引玉,为家乡做点应做想做的事而已。” 言传身教二代为善不落人后 “张水荃回报故乡不但身体力行,还努力培养下一代,将这份浓浓的桑梓情传承下去。三个子女都出生于海外,好几次回乡参加捐赠活动,张水荃都把子女们带上,一次次返乡,一次次活动,将这份情怀深种。”赵守通介绍,张水荃常常对儿女们说:“南安、官桥梅岭是我们的‘根’。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是不能忘记的。”如今,他的哲嗣张克荣继承了这份精神,继续反哺着故土,先后捐资1550万元兴建梅岭中学礼堂和宿舍楼等。 “水荃先生非常和蔼、慈祥、富有爱心,虽然他是一个大富翁,但他非常节俭,节俭到近乎抠门,可他对教育又非常慷慨。”曾与张水荃一起吃过饭的陈文材说,这位海外游子每每回到家乡,最爱吃的两道美食是:一道炒米粉,另一道则是芋头加鱼头炖汤。而早餐则是稀饭配榨菜,有时也会吃点油条。由于常年奔波劳累成疾,张水荃于2009年11月在新加坡与世长辞,享年90岁。 在《丹心赤子张水荃》一书中,张克荣说:“从上世纪50年代,父亲的事业刚起步不久,他就开始在家乡独资捐建学校,直到他离世……父亲那一代人,家乡情意结非常特别,有他们的信仰和时代风范。同为南安人的李光前先生,对我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父亲就是时时处处以光前先生为榜样,为善不落人后,并将公益作为毕生事业,无怨无悔。他是个商人,生意场上难免有起有落,这些都没影响到他投身公益的决心。” 去年,为了改善梅岭中学的办学条件,张克荣接过父亲的爱心接力棒,将“德味堂”和“念慈楼”两栋石头房拆除重建。为了纪念父亲张水荃诞辰100周年,继承弘扬情系桑梓、乐育英才的爱国爱乡精神,张克荣提出保留原来父亲命名的“德味堂”和“念慈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