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路上的城市记忆(2)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05-08 11:49
宅宅影院 一句话笑话 吉安永丰 魔兽世界人口 今日 股市 描述女人的词语 金在中仁医 鹡鸰女神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者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他将报纸的笔政交付中国的主笔,聘请清朝举人蒋芷湘出任总主笔,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并派钱昕伯去香港,向流亡海外的《循环日报》创办人王韬求教。王韬不但为之出谋划策,还欣然为《申报》撰稿。最初,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后改为日报。该报刊最为人注目的是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始末的新闻报道,一时轰动朝野,深入民间。1909年,报馆股份为中国经理席裕祺购进,产权转为中国人所有。1912年,由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做过江苏首任省长的应德闳,以及赵竹君、史量才、陈冷等五人合股经营。后张謇等退出,由史量才独资经营,自任总经理。《申报》由史量才主持后,首先对广告经营进行改革,设立广告推销科,聘用广告设计人员,1915年报纸的广告版面甚至超过了新闻、副刊的版面。

  《申报》还设法扩展外埠订户,凡火车、汽车和轮船当天能到达上海邻近地区的,都通过邮局尽量当天送达,远的地方,则通过邮局或代办处发展机关、团体、工厂、商店和个人订户,使发行量不断上升。此时,《申报》已成为全国性的一张大报。“申报纸”一词,在一个长时期内,几乎成为所有报纸的代名词。

  然而,申报馆原有简陋的二层砖木架构老屋显然与其如日中天的名声不相符,从长远利益考虑,史量才决心筹款建屋。他延请了上海第一流的建筑师,设计了一幢五层钢筋混凝土大楼,于1916年在汉口路山东路口的一块土地上动工兴建,花了70余万两银子,历时两年建成。

  这幢具有西方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建筑内有100余间房子,墙的外立面檐口下部和壁柱都有花纹,二楼挑出阳台,栏杆美观,阳台座下也有装饰性的图案。大楼按报纸工作流程设计建造,是一座编辑业务、营业广告和排字浇铸、照相制版及生活卫生设施一应俱全的现代化新闻楼,底层还有印刷厂。这在当时的上海以至全国新闻界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大楼落成的同时,史量才向美国购置了最新式的何氏32卷筒轮转机,把它装置在新大楼的底层。这种印报机,分上下3层,同时可以印48页,两旁出报,并附有切纸机,折叠机,每小时可印4.8万份。至于其他如铸字、铅版,制作铜版、锌版的设备也一一加以更新。1918年10月,《申报》迁入新楼。办公室内打蜡地板,办公桌上绿色灯罩铜质台灯,其工作环境可与洋行媲美。

  继《申报》之后,1893年2月17日,美商福开森在申报馆的斜对面,即今汉口路274号开办《新闻报》,与申报馆隔邻相望。据说,新闻报馆在四楼屋顶养了三四百只意大利信鸽,用于记者远距离发稿。当年在汉口路的马路两侧,西侧为申报馆,东侧为新闻报馆,两家的编辑、记者经常隔着一条马路,用笔争论各种问题,引来报贩不断奔走在汉口路马路两边,好不热闹。

  自1921年1月起,《申报》文字编排采用标点符号,新闻采用逗点,评论用句点,《自由谈》等副刊文字用双句点。这样的标点符号虽然还比较简单,可这是自19世纪60年代中国有近代报纸以来文字编排上的一次革新。

  创刊于清末的《申报·自由谈》是上海报纸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副刊,专门刊登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闲文字,从1920年4月至1932年冬,由周瘦鹃任该栏目主编,深受读者喜欢。

  史量才于1932年改设杂文、随笔、读书笔记、短篇译文和连载小说等栏目,约请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老舍、郁达夫等一大批作家为其撰稿,《自由谈》成为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有影响的报纸副刊,《申报》的发行量急剧增加。1912年为七千份,1917年增加到十二万份,1931年增加到十五万份,至1932年,《申报》发行量已增至十九万份。还先后发行《申报周刊》《申报月刊》《申报丛书》等杂志,并举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以及业余补习学校等,致力于开启民智、传播先进文化。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主张抗日救亡,批评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内战政策,激烈批评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引起当局不满,蒋介石亲自批发禁令:“申报禁止邮递”。因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史量才于1934年11月14日在沪杭公路上被军统特务暗杀。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申报》被迫迁到汉口。1938年返沪,10月10日以美商哥伦比亚公司名义复刊。太平洋战争后被日本海军报道部强行接管。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杜月笙任《申报》董事长。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跨越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代的《申报》停刊。解放当天,沿用延安《解放日报》报名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的上海《解放日报》创刊,申报馆大楼转给解放日报社使用,宣告了新中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始。汉口路上的申报馆大楼,现已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地之一。

  上海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大楼

  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是有悠久历史的。上海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大楼就在汉口路上。

  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就有一批企业集股筹资,并出现了发售股票的机构。1883年,上海爆发了一次金融风暴,致使上海78家钱庄倒闭得只剩下10家,股市基本停止。

  1891年,上海英商上海股份公司成立。20世纪初,外商上海众业公会成立,沪上工商界提出创建沪上证券交易所的设想,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交易场所有先期和定期买卖。1920年由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改组成立“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决定建造新楼,1932年在汉口路422号建造八层钢筋混凝土大楼,1934年8月建成。这就是上海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大楼,原称证券大厦。

  大楼呈长方形,“工”字形布局,前后5层,中间8层。大门为花格铜门,磨石子地坪。四到八层有60多间客户房间,当时可是远东最大的交易所。每天都有大批的证券商涌入这里的交易大厅,报行情,打电话,一片热闹繁忙景象。

  1945年8月18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发布训令筹组上海证券交易所,9月9日在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大楼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9月16日营业,这是全国唯一的证券交易所。它继承原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兼容原外商上海众业公所的业务。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