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路上的城市记忆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05-08 11:49
宅宅影院 一句话笑话 吉安永丰 魔兽世界人口 今日 股市 描述女人的词语 金在中仁医 鹡鸰女神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上午8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举行隆重仪式,潘汉年副市长致词,在爆竹与军乐声中,冉冉升起了上海市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新产生的首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成员在会议室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就职合影。1950年5月28日,上海人民也是在这里欢庆上海解放一周年,刻有陈毅市长手书的“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新上海”的石匾镶嵌在这座大楼正门迎面的墙上,热烈的群众在大楼门前欢腾庆贺。见证上海历史交替时刻的大楼就是坐落在汉口路193号的原工部局大楼。

  汉口路,俗称三马路。

  上海开埠初期,汉口路两侧多为洋行,1845年从广州来沪的三大鸦片大王之一的颠地洋行就设于汉口路东端。20世纪初,中国银行创始于这条路上,上海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大楼也设在这条路上。从20世纪20年代起,汉口路东段山东路口一带,曾为全中国新闻业中心,《新闻报》和《申报》报社都设在此处。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申报》在汉口路的申报馆里跨越了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时代的办报生涯。汉口路江西中路口的工部局大楼,曾经见证了上海历史的交替时刻,后来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而曾有远东第三大饭店之称的扬子饭店则是上海第一座由华商出资成立的饭店。风靡海内外的经典老歌《玫瑰玫瑰我爱你》当年就是由银嗓子姚莉在扬子饭店唱红的。

  一条汉口路,写满了几多风云变幻,几多人间沧桑。

  见证上海历史交替时刻的工部局大楼

  在汉口路与福州路、江西中路和河南中路包围的一块方形地块上,有一座花岗岩石外墙呈环形的城堡式大楼,它曾是近代上海租界的权力中心,上海市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关工部局的办公大楼,门牌号码为汉口路193———223号。在上海众多的历史建筑中没有一幢楼能像工部局大楼一样,长期作为一个城市的政权中心,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上海几个重要历史交替时刻的实况。

  这幢工部局大楼建成于1922年。整个建筑呈回字形,以朝北的汉口路立面为主要立面,沿街作周边布置,环成内院,这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具有罗马艺术风格的建筑,也是远东最杰出的仿罗马建筑之一。因其厚厚的砖墙外再用花岗石贴面,所以俗称“石头房子”。工部局大楼外墙的雕塑物全部仿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式样,为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的结合。大楼呈环形,正门设在汉口路与江西中路的转角处,前面为凹面扇形门廊,由4根多立克式花岗岩方柱、4根花岗石圆柱,支撑上面一座平台,其上的三楼则挑出半圆形平台,小车可以直接驶入门廊。

  大楼四周有10处边门,39扇券形钢窗,四层上伸出一米左右的廊檐。大楼内部装饰华贵,地坪用英国马赛克瓷砖铺砌,主入口和通往二楼董事会会议室的楼梯采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铺砌,走廊过道和墙壁都采用大理石和彩色釉面瓷砖。每层有很宽很大的走廊,两边均为办公室。楼内共有大小办公室400余间,可宽敞地容纳近千人办公,工部局下设的各处室全部集中在该大楼内。

  这里还是万国商团的大本营,楼内宽阔的中央广场除了停放工部局职员的汽车外,还时常停放着6辆万国商团的装甲车,并附设一个室内操练厅和一个小型靶场。面向河南路和福州路的三楼是万国商团俱乐部,俱乐部设有带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大讲演厅、军官休息室、军士休息室和健身房等。工部局大楼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设施之先进在当时都堪称上海之最。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进驻上海租界,工部局实际上已被日军掌控。1943年8月1日,在日本的干预下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年底,汪伪的上海特别市政府迁入工部局大楼。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上海市政府。由于汪伪政府是伪政府,它无权代表政府收回租界,所以,1946年元月,在这里举行了正式的“收回租界”仪式。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曾一度设于该大楼内。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新旧政府的交接仪式便在这幢大楼里举行。这是上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军管会主任陈毅、副市长潘汉年以及党政军各界领导,沿着黑色大理石楼梯来到二楼145室原上海市长办公室,半圆形的办公室里铺着红色地毯,进门左侧顶端放着市长办公桌和皮椅子,办公桌对面靠墙有一排皮沙发,右侧靠墙放着一排木质皮垫靠背椅子。宽大的办公桌上有雕花台灯和几部电话机,墙上有几幅可以上下拉动的上海市地图。

  陈毅看了一下说:“嘿,吴国桢派头倒不小啊!”就坐到一张有着黄皮大扶手及很高椅背的大椅子上。对面是专管记录的女秘书朱青,周围坐了潘汉年、警备区司令员宋时轮以及周林、沙千里、周而复等。

  不久,由熊中节引了最后一任国民党政府代理市长赵祖康进来,交出了旧市政府的大印,陈毅接下旧市政府的印信后,当即命人封存,作为历史陈迹,将其移送至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然后,他对赵祖康率领旧市府人员悬挂白旗迎接军管会接管以及保存文书档案等行动深表嘉许,并请赵祖康出任上海工务局局长。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上午8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举行隆重仪式,潘汉年副市长致词,在爆竹与军乐声中,冉冉升起了上海市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接着,新产生的首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全体成员在会议室里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就职合影。

  1950年5月28日,上海人民也是在这里欢庆上海解放一周年,刻有陈毅市长手书的“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新上海”的石匾镶嵌在这座大楼正门迎面的墙上,热烈的群众在大楼门前欢腾庆贺。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迁到外滩的原汇丰银行办公,工部局大楼成为上海市政府下设的劳动局、卫生局、审计局、民政局局机关办公处,称为老市府大楼。

  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地之一:申报馆

  位于汉口路与山东路交会处的汉口路309号的申报馆是汉口路上现今唯一保存的老报馆,这幢建筑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的报社大楼旧址。

  《申报》前后发行时间长达78年,是近现代报业改革先驱,《申报》是中国报刊史上首开近代报刊集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及广告四大要素为一体之先河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被视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百科全书。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申报》之于上海的意义,远非一张薄薄的新闻纸能够说清,它不仅是全上海第一份报纸,也是第一个把买报纸、读新闻的近代生活理念带入上海市民阶层的大众传媒读物,直至今日,许多上海老人仍用“申报纸”来指代所有的报纸。

  申报馆亦是中国著名报人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之后、锐意改革的迁址大手笔之作:建造五层楼具有近代经典建筑意蕴的报馆大厦,同时引进最新式的印刷机器设备,从而使《申报》完成了近代报业的历史性转折。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