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船模:从大运河驶来的宝贝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9-01-15 12:00
泰国美女打一成语是什么 炭打一成语 汤池铁城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成语 腾空而起的意思

    田恩祥和他的船模。 白波摄  

    本报记者 白波 通讯员 霍思宇

    门窗能打开,船帆能升降,船舵能摆动……“船模,就是做得跟真船一模一样!”说起自己一辈子挚爱的“宝贝”,田恩祥的话语里满是骄傲。

    70岁的田恩祥是天津三岔河口人,现居天穆镇,祖上以经营漕船为业,世代生活在北运河边。走进田恩祥的宅邸,如同来到了一座运河船舶历史博物馆。

    明清时期,各省漕粮由漕船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由于江南的漕船比较大,漕粮必须在天津卸下,再用百余吨吨位的驳船运到通州,田家先祖就是驾着两艘驳船往来于通州和天津之间。

    明代的游船,清代的官船,北宋的汴河船,郑和的宝船,还有瑞典的瓦萨号,小的70厘米,大的两米多,一个个船模做工精巧、气势宏伟,初入眼帘,便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田家做船模始于田恩祥的曾祖父田继勇。“我们家祖上自己有船厂,刚开始拿造船剩下的木料做一些船形小玩具,后来越做越精细。清末漕运停了,慢慢家里也不‘玩船’了。”

    田恩祥把家族过去的事业称为“玩船”,虽然田氏船模传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但真正把船模做成一门手艺的,还是田恩祥自己。

    几十年前,田恩祥还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把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投入到制作船模上,至今已制作船模200多个。每一个作品,田恩祥都精心设计,选材,制作,一个大型的花梨木游船船模几个人一起做,得花半年时间。

    到今天,田恩祥还用着祖上传下来的20件工具,其中有的已经超过150岁。田家手艺的精细是出了名的,每到精细处都要用游标卡尺丈量。“做船模必须特别仔细,分毫不能差,不能留一点瑕疵。如果一个船模看着做得不精细,那就做失败了。”

    喜爱船模,从小生长在运河边,田恩祥更热爱运河文化,对运河的种种掌故了如指掌。田恩祥有一儿一女,继承船模手艺的是他的女儿田霞。父女俩认为,自家的船模之所以做得漂亮,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祖上就是在运河里“玩船的”。不过,跟父亲不同的是,田霞从没见过运河里的真船。

    “最早我喜欢画画,木工活儿就是做点绣花用的花撑子之类女孩喜欢的东西。做船模用的祖传的大刨子特别沉,我每次干完活儿都得擦点护手霜,而且我爸性子直,做东西细,对我的要求也特别严……”田霞说,当年自己复员回家,做船模的辛苦曾经让她心里“特不平衡”。

    虽然辛苦,但田霞的性格却跟船模天然地“匹配”。“我本身就不喜欢出去玩,上学的时候放假,就是家里让我出去我也不出去。做起船模来,在家里一呆就是一天,等做完了,特别有成就感!”

    从田恩祥到田霞,做船模都是兴趣使然。田霞坦言,虽然一个大型船模的售价也能上万,但船模制作费时费力,有时候一年也就卖一个,想靠它糊口不现实,只能在业余时间做。家中的小辈已经在学着做船模,对爷俩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非遗的传承,是永恒的文化价值。

    大运河串起了京津冀,京津冀的历史文化也因为大运河而关联得更加紧密。采访中,田恩祥一直念叨着要给北京的通州博物馆专门做一个船模,他说,这是为了感谢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北京朋友。

    “做船模,我就没想过回报。以后我不在了,我的作品还能放在博物馆里五十年、一百年,人家看到了说这是田恩祥做的,非遗可以传承下去,我就心满意足了。”田恩祥说。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