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高層建筑和多層建筑之間的防火間距不得小於9米。王學錄所購商鋪和意大利花園13號樓之間的消防距離顯然不符合這樣的要求。按照這兩位工作人員的意思,隻要王學錄他們購買的商鋪和意大利花園13號樓相鄰住戶都堵住窗戶,把相鄰的牆體變成防火牆,就能滿足消防安全的基本需要了,那麼這樣的措施當事人願意嗎? 現在讓王學錄他們焦慮的是,開發商一邊拿著規劃部門補辦的手續作為証據,拒絕解除購房合同、賠償損失﹔一邊又不按照合同約定給王學錄他們辦理房產証。 2007年,陽泉市民王學錄和王海平等幾個朋友合伙購買了一幢面積上千平米的商鋪,拿出其中的800多平米精心裝修之后出租給了一家餐廳。剛開業的頭兩年,餐廳的經營還挺紅火,可他們誰也沒有想到,兩年后商鋪的旁邊突然要建設一幢17層的住宅樓。 2007年,五金建材城項目整體規劃時,為何單單落下了這幢小樓沒有給辦規劃許可?2008年又依據什麼補辦了手續?規劃部門的工作人員沒有給出進一步的解釋。那麼王學錄他們購買的商鋪與對面的意大利花園13號樓,距離如此之近,這是否又符合規劃的原則和要求呢? (責編:王博、鄧楠) 那什麼樣的措施才能讓兩個不同的建筑接起來?陽泉市規劃局工作人員說:“不讓他開窗戶,山牆和山牆之間不能開窗戶。” 時隔一年,兩份出現在法庭上,都是由陽泉市規劃局出具的文件卻是前后矛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記者找到了當地規劃部門了解情況。 投資商鋪本想有個好收益,卻沒想到想用用不了,想賣也賣不了。近期有觀眾向記者反映,他們在當地投資的商鋪,在購房合同上明明顯示五証齊全,卻長達11年都拿不到產權証,又因為受到旁邊新起的樓房影響,根本無法使用。而在和開發商曠日持久的訴訟中,一份蹊蹺的建設規劃又讓他們屢次陷入了維權困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從規劃決策、勘察設計,到組織施工、竣工驗收,我國對房地產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設立了明確、具體的法定條件,需要按客觀要求的先后順序進行,缺一不可。按照規定,建筑面積300平米以上的工程項目就要辦理施工許可。在陽泉市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記者申請查閱和這兩份補辦規劃文件相關的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証明。 王學錄的代理律師楊鳳英說:“發現這個情況之后,2016年當事人開始民事訴訟,起訴開發商欺詐,然后要求返還房款。”
原標題:商鋪11年拿不到產權証?蹊蹺的建筑規劃屢次讓業主維權艱難 時任陽泉市規劃局法規科科長趙永亮對記者說:“第二次就知道這個項目名稱了,檔案裡就找見了,就是2008年補辦的規劃手續,我們給法院又提供了一個認定意見。”
在兩棟樓離得最近的地方,王學錄指給記者看:“最近的地方,你看這個,兩個拳頭,這就是廚房,13號樓住戶的廚房。居然人家規劃証都補辦了,想補啥補啥。” 記者先后查閱了陽泉市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多個部門的相關檔案。經過反復核實,工作人員確認開發商金聯置業出售給王學錄的這幢商鋪,根本沒有建設施工的任何行政審批記錄,而且住建部門的工作人員還發現,這個補辦的規劃許可証的証號並不符合常理。 2009年,從意大利花園13號樓打地基開始,王學錄和其他投資人就不斷地找開發商金聯置業交涉協商,他們認為這樣的房產開發不僅損害了他們的相鄰權,更有悖建設規劃和消防安全。開發商金聯置業沒有理會王學錄他們的訴求,堅持施工建設。緊鄰的意大利花園13號樓一層一層地蓋起來,開發商甚至打掉王學錄他們商鋪的一角,將兩幢原本獨立存在的建筑完全咬合到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