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路边一间公厕大门紧闭。罗乔欣摄 11月26日,记者在昌平南口镇羊台子村,虽然是山区,一路上也看到好几间公厕,从外观上看都建设得非常标准,门前的标牌上清楚地写着“朝九晚五”的开放时间,但在开放时间里,卷帘门依然是关闭的。羊台子村委会门口就是昌12路车的公交站,但车站旁的公厕也是如此。 “投资建设谁不欢迎呀,一件大好事儿,可结果却打了水漂。为什么呀?”采访中,一位村干部一语中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本是同一件事的不同环节,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环环不相连,人事不相关。 之前本报也曾报道过一些在农村投资建设的公共厕所、灌溉、污水处理等设施闲置不用。原因多是因为这些公共设施的前期规划欠妥、选址不当,辐射范围和服务对象定位不准、上下游相关设施的设计缺失、维护成本和便利性考虑不周……不仅是技术条件,甚至一些社会因素,如农民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或者生活需求的新变化,以及当地产业发展和人口的流动,都会影响这些公共设施的使用效果。 记者注意到,在走访的村子里,很多农户家都搭建了简陋的耳房,或是用于堆放杂物,或是当作厕所,连接着简易的化粪池。不论是在大兴、昌平,还是通州、房山,农村都存在这种情况。村民们说:“自己挖化粪池沤肥,还能浇地种菜,绿色环保也挺好的嘛。”“公厕主要是给外面来的人用的,谁不是在自己家上厕所方便呀。” 记者手记 记者在昌平南邵镇张各庄村,同样看到了一间废弃的阳光浴室。即使这间浴室设置在村中心的文化广场上,同样是弃之不用,门前曾堆放了大量建筑垃圾。 更重要的是,不同地区农村人口变化差异很大。近郊城乡结合部的外来人口在增加,而一些远郊山区的人口却在减少。以南口镇羊台子行政村为例,其下辖11个自然村,一个自然村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一位村干部说,他们村常住人口只剩二三十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农村人口也在老龄化,与其建阳光浴室和公共厕所,不如多建养老机构。” 为什么把浴室建在荒郊野岭呢?记者开车测算了一下,从这间阳光浴室到羊台子村有600米远,而到最近的马庄子村有400多米远。一位村民说:“大冬天的洗个澡要跑一里地,谁会去呢?” 建好后一天没用过“这儿的公厕开门还能用,而那儿的浴室就彻底废了!”在南口镇羊台子村,看到记者在了解公厕情况,一位热心村民带记者去看了一间弃之不用的浴室。 本报记者 罗乔欣 通讯员 江河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