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斯 历史,由人民书写。 回望40年来的改革历程,无数宁乡人挺身在前,为幸福家园拼搏奋斗。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行业,共同参与并见证了这场伟大的变革。 今天,我们拾起其中一些往日记忆,与奋斗者一起穿越时光隧道,聆听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改革故事。 “昔日的建设者,发展的受益者,当今的志愿者” 【见证者名片】 易伯衡,玉潭街道学庵社区人。在职时,他是省、市、县优秀教师,县美德之星,十佳党员;退休后,他担任玉潭街道关工委主任、老科协会会长、老龄协会会长、禁毒协会会长等。 衣冠端正,身姿挺拔。他拿着一个文件袋走进房间,里面塞满了一沓沓的讲义。你仿佛能想象,几十年前的易伯衡,也是这样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课程。 事实上,82岁的易伯衡从未远离课堂。从语文老师,到联校校长,再到退休后的志愿授课,易伯衡着实见证了宁乡教育史40年来的发展历程。 1953年,刚走出学校的易伯衡成了宁乡城东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昏暗的小教室、潮湿的土地板、漏风的土砖墙,构成了他记忆最深刻的一部分。 彼时,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一个红薯,是一名普通学生一天的伙食。更有甚者,家中连红薯都带不起,只能饿着肚子上课。 每到冷雨严寒时,孩子们淌着水上学,鞋袜湿得可以拧出水来。湿冷的教室不足以御寒,孩子们扎堆挤在墙角取暖,顾不上破旧的棉衣蹭满墙灰。 拿着一个月25斤米工资的易伯衡看着焦急,却无能为力。更令人揪心的是,每逢新学期,教室里总会空掉几个座位——多是因为家里无法供养而辍学。 学校时常派老师上门给家长做工作,但大多时候都无功而返。锅里无米的家长抹着眼泪问一句:“饭都吃不起,怎么上学?”常常使老师们落荒而逃。 当时的学校,大多也是在苦苦支撑。易伯衡所在的城东中学还算条件不错,当时宁乡县城十来所学校里,半数以上都属危房。不仅漏雨漏风,甚至有垮塌的风险。 易伯衡记得学校教室大门曾经因为年久失修破了一个大洞,学校没有经费换门,只好找来木工师傅,在大门里面钉上一块木板,打上了“补丁”。孩子们觉得新鲜,偷偷拿着石头粉笔在上门刻刻画画,反倒成了独特的“木板画”。 苦中作乐的日子,就这样过到了1978年。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要让学生在最好的房子里读书!”改革开放明确了教育地位,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来。 然而,当时的易伯衡并没有太过在意。他觉得这些梦想太过遥远,难以实现。 1983年,已经在城西中学任职的易伯衡得到消息,学校获得一笔拨款,对原本的旧校区进行改造。 这件事情仿佛成了一个拐点,越来越多的变化接踵而来。 1984年,镇区普及小学教育; 1985年,宁乡县城镇、街、村学校通过市级验收全部合格。同年,城北中学先后接纳城南、城西中学; 1997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宁乡人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宁乡人会读书,宁乡人会喂猪”的美誉飘到了外地。不少邻近县市的孩子,也来到了宁乡求学。一时间,宁乡教育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为什么宁乡人会读书?易伯衡缓缓说道:“穷则思变。” 易伯衡教过不少有出息的学生,他们家境大多不太好,但家长霸蛮供,学生霸蛮学,老师霸蛮教。这几股韧劲,正源自宁乡人的血性。 时至今日,易伯衡已经退休19年了。但他热爱教育工作,坚持每年到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志愿授课。每当易伯衡走在路上,远远看见崭新整洁的楼房,他便知道那是学校。 “40年前,政府说要让学校有最好的房子。没想到今天真的成了现实。”易伯衡每每来到校园,都感叹万分。空调、电脑、操场……这些曾经不敢想象的设备已配备在宁乡各个学校。在易伯衡看来,无论是赶上了新时代的自己,还是一出生便享受到新时代生活的当代学生,都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 “昔日的建设者,发展的受益者,当今的志愿者。”这是易伯衡给自己的定位。享受了改革开放“福报”的他,不愿停下“服务”的脚步,也不愿停下“见证”的脚步。 “家乡的发展,造就了我的今天” 【见证者名片】 蔡跃武,男,宁乡市玉潭街道居民。宁乡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常委、宁乡市工商联副会长、宁乡市建筑业协会会长、长沙金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没有高楼,到高楼林立;从空荡小巷,到熙攘大街;从物资贫乏,到商圈繁华。作为土生土长的“玉潭人”,蔡跃武一路见证了宁乡城区的发展与繁荣。而几十年来的建筑一线工作经历,也使他成为一名“改革者”,参与了城市的风云变幻。 在蔡跃武的幼时记忆里,县城不过只有东南西北四条正街,来回溜达一圈不过半小时的功夫。在没有游乐场的年代,蔡跃武和他的伙伴们喜欢在西门附近那唯一的一条水泥路上玩闹。 一到晚上8时,城市变得昏暗。西门的电影院,是整个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劳累一天后,一场电影是对人们最好的犒劳。当时,电影放映员和照相员是最受欢迎的两个职业。 看完电影,人们回到昏暗潮湿的土砖房里,过着一切都被计划好的生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然而,这对当时12岁的蔡跃武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更令他雀跃的是,他家正计划明年搭上2间红砖房,住上新房子。 1979年,蔡跃武家的红砖房成了县城里一抹亮眼的颜色。很快,这股旋风开始蔓延。家家户户搭起煤炉,烧窑、拌灰、砌砖,全家齐动员。 红砖房的风潮还未过,供销社、商业局、物资公司等大楼慢慢出现。建筑垒起的同时,意味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资拥来。 “1982年,百货公司里的‘常德’烟放开了随便买。听到消息,我赶紧跑去买了1整条,那种兴奋现在难以想象了。”蔡跃武和他的朋友们捧着一整条烟,如获至宝。一晚上,他们就着煤油灯,抽了整整一条‘常德’烟。这也是蔡跃武第一次了解“醉烟”是什么感觉。 上世纪80年代末,玉潭镇的人们开始在房子外墙贴上瓷砖,时不时走出门看看,“臭美”一番。也正是这个时候,蔡跃武进入宁乡县城建二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建筑人生。 宁乡县广播电视大楼,是蔡跃武接触的第一个工程。在没有机械化时代,人们只得手挑肩扛。整整一年,蔡跃武日夜待在工地,如10多年前与父母修建红砖房时一般精心对待。 随着和灰机、搅拌机、门吊……人们把更多工作分配给机器,建筑难度、高度与品质也逐渐攀升。 百货公司、县政府大楼、邮电大楼、商贸步行街……越来越多的城市地标拔地而起,宁乡县城渐渐有了城市的模样。 1998年,对蔡跃武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宁乡县城建二公司濒临破产,蔡跃武临危受命,担任公司总经理,带领着这个举步维艰的企业走出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