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非遗橘子洲上有个“家”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11-09 12:30
夺命尸杀 色老妈导航 恋夜秀场1站网址 大肚吧图片 2014yy娱乐年度盛典 qiqisea 麻生希 快播 实拍地铁上的女色狼 丧失漫画王小二

  “家味”部分展示的湘菜食材和玉楼东六大传统湘菜。

  “家味”部分展示的湘菜食材和玉楼东六大传统湘菜。

  “家艺”部分展示了李氏唢呐、杆秤手工制作、浏阳手工造纸等非遗技艺。

  “家艺”部分展示了李氏唢呐、杆秤手工制作、浏阳手工造纸等非遗技艺。

  用望城新康木雕技艺创作的浏阳花炮制作过程。  本组图片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用望城新康木雕技艺创作的浏阳花炮制作过程。  本组图片均为记者 余劭劼 摄

  位于副楼的戏园。  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位于副楼的戏园。 记者 余劭劼 摄

  驰名中外的湘绣,五彩缤纷的浏阳花炮,晶莹如玉的菊花石雕;优雅堂皇的湘剧,欢快迷人的花鼓戏,扣人心弦的长沙弹词;令人垂涎的湘菜,品种繁多的长沙小吃,历史悠久的玉和醋……这里是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橘子洲上铺开一幅长沙非遗的生动画卷。11月7日起,这个长沙非遗的“家”将向广大市民开放。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橘子洲风景管理区内原橘洲客栈(该建筑曾为辛亥革命著名历史人物张孝准旧居),展示馆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分为主楼和副楼。主楼一层为主展区,二层为临展区和文创产品展示区。副楼为戏园,主要展演传统戏剧、音乐、曲艺等节目,并为观众提供具有长沙特色的传统小吃。

  展示馆围绕“家”的主题,秉持“一个人,一个家,一座城,非遗即生活”的策展理念,将主展区分为家堂、家艺、家音、家味、家节、家人六大部分,带领参观者走进长沙人的老家,领略湖湘文化的魅力。馆内收藏各类非遗展品千余件,展示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70余项。

  记者在主展区看到,家堂展现的是民国时期长沙一户人家四世同堂过年的热闹场景;家艺展现的是菊花石雕、浏阳花炮等多姿多彩、工艺精湛的传统技艺遗产;家音展现的是长沙花鼓戏、长沙弹词等极具艺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的音律表现形式;家味展现的是玉楼东六大传统湘菜、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等令人垂涎的非遗美食的制作技艺;家节展示的是祭孔、庙会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长沙节庆文化;家人展示的是一批批德艺双馨的长沙非遗传承人风采。

  除实物展示外,展示馆还采用多媒体互动、幻影成像等手段,融入寓教于乐的非遗知识竞答和猜谜游戏。在这里,你可以借助多媒体互动平台,了解长沙窑铜官陶瓷“浴火重生”的过程;亲身体验齐针、滚针等神奇的湘绣针法;以玩游戏的方式感受麻山锣鼓的喜庆和热闹,见证长沙臭豆腐从食材准备到烹制出锅的全过程……总之,展示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一座集赏、玩、学、品、售于一体的活态非遗展示馆。

  看一看 赏心悦目

  【湘绣】

  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它发源于神奇浪漫的战国楚绣和汉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至清代末年,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特工艺,成为湖南的“文化名片”。

  针法是湘绣线条的组织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其固定的规律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湘绣的传统针法有5大类72种,还包括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等针法。

  【浏阳菊花石雕】

  菊花石雕是流传在浏阳地区的一种传统石雕技艺,是由具有菊花纹理的石头雕刻而成的,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浏阳菊花石是湖南省传统石雕原料之一,主要产于浏阳市永和镇柳家湾。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

  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属唐代遗存,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创釉下多彩技术,开创了中国彩瓷文化的先河,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形成了“南青北白长沙彩”三足鼎立的局面。

  唐代铜官窑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诸多国家,形成了以彩绘、题诗为代表的彩装饰以及以模印贴花为主的胎装饰。长沙窑产品造型丰富,品类包罗万象,包括碗、壶、罐、枕、茶碾、文房用具、造像等,几乎涵盖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浏阳夏布】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纺织而成的纯麻纤维制品。在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浏阳夏布仍旧保持着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它的生产工艺分为剥麻、刮麻、漂麻、绩茨、绕麻团、整经、插筘、浆纱、纺织、晾布十种,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添加漂白粉等外加剂,直接将原色夏布用石灰水加碱蒸煮后于河中反复漂洗干净,晾于河滩而成。

  【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

  长沙捞刀河刀剪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技艺精湛,闻名全国。尤其是捞刀河的刀独具一格,具有“刀背一根葱,刀口鱼肚型”的显著特征。

  【望城民间剪纸】

  现存史料记载,望城民间剪纸形成于1000多年前,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每逢节日和婚寿喜庆之时,妇女们用彩纸剪成《百鸟朝凤》《喜鹊登枝》《福寿图》等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的图案,张贴于门窗,以增添欢乐气氛。

  听一听 余音绕梁

  【湘剧】

  湘剧是湖南的代表剧种,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潭。湘剧的语言为长沙官话,它有高、低、昆、乱四大声腔,有着独特的曲调和风味,它的伴奏有独特的锣经和器乐。湘剧虽属地方大戏,但它与民众结合很紧,既能登大雅之堂,行高台教化,又能深入大街小巷、穷乡僻壤,参与婚丧寿筵,围鼓座唱和两三人茶座清唱。湘剧名人辈出,已故艺术大师徐绍清、彭俐侬、陈剑霞和余福星等曾享誉华夏,名振梨园。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是湖湘曲艺四大演唱曲种之一,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史载,是湖南现存的古老曲种。弹词具有“古、多、广、情、谐”之基本特征,是以长沙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的说唱艺术。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发展而来,是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的地方戏曲。

  【长沙山歌】

  长沙山歌即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用长沙方言即兴演唱的歌谣,流传于长沙市周边农村。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山歌作品见于清末民初。

  【浏阳文庙祭孔音乐】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