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九大“五位一体”战略方针,全国多地砂、石场环保督查整治进一步深入,短时间内行业会出现重新整合资源的现象,砂石料短缺不可避免。治砂控砂已遍布长江沿线各区域,八部委发文严控砂石乱象。在全国范围内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以诺善风控运营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律所收集的情况为例,随着湖南、湖北等传统供应地加强了管控,许多河道湖泊全面禁采限采。跟进禁止采砂的省直辖市已经超过二十个,地州市近200个,县级市千余个。百度“关于禁止河道采砂的条目有15.9万个网页” 。 2、部分区域河砂濒临枯竭 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利润高昂,最常见的砂石摇身一变成了“软黄金”,刺激着采砂业畸形繁荣。在高额利润驱动下,非法采砂船四处横行。就湖南省为例,其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办公室2012年公布的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年采砂总量为1.7亿吨,洞庭湖区年采砂量为7000多万吨;3701艘采砂船中,无证采砂船1575艘;2979个砂石场(码头)中,无证砂场(码头)1534个;近6亿立方米采砂尾堆分布在湖南境内各河道和洞庭湖区。非法作业占比近50%。过度的开发不仅使河道沙量越来越少,对河道生态、防洪、航道安全等破坏之巨更令人震惊。 3、区域需求远大于供应 像长江、珠江三角这种经济发达区域,中部城市群建筑量大,对河沙需求量巨大,像广东水利厅2018年计划“395立方米”河砂。这种庞大的需求量导致了砂石供需不平衡。本地建筑用砂来源距离大幅增加,包括山东等地砂源进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4、各江河干流的大坝建设显著大幅减少了河砂的下泄总量 河流修建大坝后,上游来水中挟带的泥沙多沉积在水库之中,大量的河沙沉淀在水库的死库容以下,根本是无法冲刷出来,这是大坝建设对于河砂总量最重要的干预原因,也是当年三门峡水电站最终变成一座标本电站的重要原因。水电站发电下泄的水流是落淤后的清水,具有较强的冲刷能力,往往进一步造成下游河床的冲深下切,或造成下游堤防的淘刷,危机堤防安全。同时,大坝下游较细颗粒的河床质被冲走之后,留下大颗粒的河床质,呈现河床粗化现象。这也是今天长江中下游以及其他河流明令禁止采砂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河砂是河床的重要附着物,如今,上游来沙减少,下游河砂禁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是今天砂紧缺的合力因素之一。 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十堰市城区建筑用砂主要来源于汉江郧县段的河砂。时至今日,汉江上游所修建的大坝等因素影响十堰市场的建筑用砂。汉江上游层层拦坝,下泄水含砂量逐年减少,在自然力冲击下,河水中的河砂含量日渐稀少,相对应的自然是下游河床的河砂逐年降低,这是河砂总量减少的总要源头原因。所谓“大河无水小河干”的道理就是如此。 上述这一问题的结论笔者在近期向一位长江科学院专家请教中获得了他的认可。 二、间接原因: 1、行业垄断,人为控制 至于间接原因出现的行业行政垄断如广东、湖北、江西频频出现的砂石统一由某一企业供应,其依据是某级政府采用所谓的环境保护、沿江码头治理等冠冕堂皇的理由,通过人为控制供应价格和供应总量,使出货量在需求端再次减少。 2、囤积居奇,坐地起价 至于部分控制或手握有砂石料资源、码头资源、物流运输资源的主体,也会采用囤积居奇、漫天要价的方式,不断炒高砂价,进一步加剧了砂短缺的局面。 3、码头关停、运输超载控制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湖南全省共关闭非法砂石码头580个,其中长江干线关闭非法砂石码头39个、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76个非法砂石码头全部关闭。2016年湖南省砂石产量1934.29万吨,同比增长36.44%,2017年湖南省砂石产量1410.6万吨,同比下滑26.2%。 纵观全国各省实际行动:湖北省共取缔各类码头1103个,甘肃省关停220家采砂场,安徽省强制拆除多处砂石码头,河南省、河北省发文禁止河道采砂,重庆主城区河道砂石禁采。 第三篇 影响分析 一、面对当前现有的解决方案提出的几个问题: 1、现状应对的替代性方案如何才能满足当前不平衡的供求矛盾。 当前供求矛盾尖锐,替代性方案有缺陷,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当前矛盾。就以机制砂替代产品为例,当前各项因素并不完备,不能将替代性的机制砂完全补足河砂的不足,以及机制砂的配伍如何适应建设工程的需求,还有长期的耐久性指标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如何解决替代性是个问题。这一问题绝不是开几个行业大会或者喊几声口号就可以解决工程建设领域需求的。 2、压减基建规模,从源头调低砂石料需求量与当前形势不符。 中美贸易战开启,我国已经启动的进一步发动地方债券市场来看,以大基建拉动内需,以国内基本面的城市建设拉动各行各业的投资,这注定在未来的几年,压减基建投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问题来了,基建进一步放量,基建所需的工程合格原材料谁来保障供应?一方面需求增加,一方面供应进一步减少,这一刚性矛盾必将严重制约和负面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3、产业结构调整中,去产能措施的精细化程度不够 当前混凝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全国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总量约在13800家左右,其中作为经济传统强省的广东省2017年的产能发挥率不足30%,这还是叠加了2017年的房地产强势上扬的因素在内的结果,中部城市群的武汉、南昌等地的产能发挥率仅在20%—30%之间徘徊,长三角城市群的产能发挥率略高于上述区域,环渤海城市群的产能发挥率也仅在20%左右。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混凝土行业的过剩产能仍然广泛存在,而且其行业间的并购与整合力度、强度不够、意识不强,更重要的是在当前严厉的环保新政下,部分僵尸企业或者半僵尸企业死而不僵、往往还能借助所谓的资质挂靠、承包、租赁经营、现场站供应等形式“借尸还魂”,造成全国的产能去化严重滞后于现实市场需求。 4、对河道限采禁采半年周期调整,如果半年以后是否会疯采? 从有关部门发布的通知来看,本次河道禁采的时间限定为半年,然而环保的举措不应该时一个长期的治本过程吗?既然打算还绿水青山,那么配套的时间和力度都应该是以长效机制作为首要考虑,需要制度和合理的规划治理才能起到效果,达成良性的循环。如果本次仅仅时短期的半年强制,那么半年之后是打算再次全面放开?还是部分放开,或者加强版的更长时间限采?不排除一旦放开,市场主体的报复性和疯狂采挖,这样不仅没有实现本次禁采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环境破坏,不利于河砂的长期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