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检修仿佛人与光的无声对话
日常路灯维护都在漆黑的环境下进行,需用手电筒照明才能完成工作。 38年来,深圳的路灯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从几千盏发展到目前的40多万盏(其中原特区内的10万余盏由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负责,原特区外的则由各个区分别负责运维)。除了看得见的路灯外,地下长达7000多公里的电缆更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面对管理维护范围的不断扩大,维护人员捉襟见肘。20世纪初,各区开始在辖区内部分路段区域探索服务外包形式,招聘专业电工加入,提升专业化水平。到2011年,以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牵头,在市一级层面试点将当时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盐田管理所范围内的道路照明设施维护采用购买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直到目前,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已将管理的城市照明设施全部推向市场。 这天轮到彭子良当值,晚上8点,他就接到了平台推送的报障信息,位于景田北的一盏路灯不能正常亮灯。彭子良带着其他两名队员来到故障点,打开灯箱箱门发现保险丝并未烧断,怀疑肯定是灯具出现了问题,他立即叫来高空车,娴熟地站上仅一平米不到的操作台来到位于10米高的高空进行检修,他更换了一个配件后,路灯重新亮起,在他的安全帽上洒下一束光,好似人与光的无声对话。 老刘还有个习惯,每次只要坐晚上的航班回深或是离深,他都会选择靠窗的位置,窗舷外满眼的灯火,一片璀璨。全市40多万盏路灯串成了一张巨网铺满整座城,加之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这就是深圳之夜的灵韵。 和老刘不同,苏国民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从曾经的孤灯渔火到如今的霓虹争辉,苏国民从一个少不经事的18岁少年成为一名城市的“光明使者”,为了这片灯火扎根基层一干就是42个年头。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名“土著”可是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管理二所的一个“宝”。 台风“山竹”让大家认识了一个逆风而行的群体。这群特区灯光人来自深圳市灯光环境管理中心——一个负责全市城市照明设施的专业管理机构,路上盏盏街灯,流光溢彩的夜景,都离不开他们辛勤的工作和付出。 1976年10月,苏国民18岁,加入了当时的深圳镇市政路灯组成为一名路灯安装与维护人员,“第一天上班就让我爬10米高的竹梯,那梯子我现在都还记得总共有21节阶梯。”苏国民给记者翻起了“老黄历”:“当时哪有什么高空车,年纪轻胆子大,有时踩上特制的脚板蹭蹭蹭就上去了。”由于铁杆贵,当年的路灯基本都使用水泥杆,在机械化、自动化未普及的年代,安装前需挖好长宽0.5米,深1.5米的土坑,再将水泥杆用绳子吊着立起来,等立好灯杆后再爬上去安装灯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重复着装灯、修灯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加班下班,40余万盏路灯全城相伴 最早的“土著”灯光人,一干就是42年 夜幕笼垂,华灯初上,38年前摇曳的点点渔火变为如今流光璀璨,归途上的那盏灯可有你的故事,而你是否想听听它的故事? 来自河源的彭子良在1996年那个夏天踏上了来深务工的大巴,带着对自己电工技术的信心,他觉得在深圳找到一份相关的工作应该不难,也先后在酒店、工厂等谋得了电工的差事。机缘巧合,2003年彭子良加入专业照明运维企业成为了一名“灯光人”。 由于地处南部海滨,深圳的夜总是要来得迟一些。和许许多多来深寻梦的年轻人一样,这让章华觉得每天工作的时间也被理所当然地拉长了,加班是他们这行的家常便饭,黑夜带来的懒散代替了白天阳光下的急促,而窗外已然是一幅灯火通明的景象。楼下的马路被两侧的路灯点缀成一条灯火长廊,下班高峰,西行方向的车龙延伸到他看不见的地方,车辆的红色尾灯与黄色的光晕交织成夜的序曲。 回头看着桌上那一摞材料,今夜对于章华来说注定是漫长的无眠的,但每每让他为之安慰的便是对面写字楼里一个个格子中透出的光,而章华办公室的这盏灯不知道又会成为谁的安慰? 工作人员检查灯光线路。 晶报记者 朱晓蕾/文 赖犁/图 堵在楼下车流中的老刘1991年就来到深圳创业了,如今的他儿女双全已小有成就。每天晚上楼下散步或夜跑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绿道边公园里的盏盏路灯可谓最长情的陪伴。回忆起1991年刚从老家来深圳的时候,一到晚上,路上几乎没什么人更别说汽车了,老刘的代步工具是一辆二手自行车,街两旁的昏黄路灯将他的影子拉长,伴他回家。 苏国民回忆,当初组里一共就20多个小伙子,上世纪80年代初在路灯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深圳市路灯管理所,全所上下扩充到30余人。作为最早的一批深圳“灯光人”,陪伴他度过无数个夜的从最早的水银灯、白炽灯、高压钠灯到如今的LED灯。只要遇到疑难杂症,所里的人都会跑来请教,让他帮忙瞧一瞧,苏国民总能找到病灶点并给出处置办法。面对高空、高压的电工作业,42年间苏国民看着旧人走新人来,自己却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眼看马上就要退休了,苏国民笑着说,自己这一辈子好像就只做了这一件事。 在外人看来,彭子良平日里说得少,干得多,由于从业久,不善言辞的彭子良是队里公认的技术尤为精湛的骨干。为改变过去哪里坏修哪里,哪里故障补哪里的被动式维护工作,每天对设备设施进行现场日巡和检查显得更为必要。但突发故障难免还是会发生,因而每天都有队员轮值保障全市的亮灯率。有时一晚上要处理多单故障,为了尽快恢复照明,看着天边露出鱼肚白才能回去休息的情况对路灯人而言也并不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