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矿局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建立了科技创新考核奖励机制,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工作,使其呈现出创新亮点多、成果精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近5年,江苏省地矿局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加强对飞艇式和机载航空磁测系统、航空放射性测量设备、岩矿分析测试设备、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测绘、物化探仪器、基础施工设备、高密度硼不锈钢乏燃料储存格架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域浅层地震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升了工作质量,更好地履行了地质公共服务职能,提升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保障能力。 小型化集成系统已应用于多个地质勘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飞艇式航空磁测勘查技术,完成了中国地调局“整装勘查区关键地质问题攻关与找矿方法技术示范项目(青海工区,东北工区)”;借力南京地调中心研究团队,研发的机载航空高光谱遥感测量技术,在“安徽1∶5万贵池市、马衙桥幅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试验成功后,正式投入生产使用,于2017年11月底完成了“江苏省灌河沿线及长江北岸耕地污染快速调查及修复研究试点项目”灌河沿线片区的数据采集,获得了1000平方千米高质量全波段数据,真正实现了“海、陆、空”协同作业的工作模式,促进航空物探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目前,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已在全局逐步推广应用,建立的三维影像直观清晰,大大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后劲不断增强,并以此抓手积极提升基础性地质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地质工作服务市场的作用。同时,该局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引导扶持力度,局属各地勘单位在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后,变得更为积极主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科技投入是实施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最有效的保障。“十三五”以来,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地矿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达2.43亿元。近3年,该局更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累计投入资金3.34亿元。 2015年11月以来,江苏省地矿局依托驻地地勘单位分别在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徐州、连云港、淮安、南通、盐城9个城市成立了市级应急中心,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市级技术支撑体系。各中心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提高了地质灾害体调查识别精度和效率。南京中心在老虎山和猪头山建立智能监测预警示范工程,并自主研发了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APP,广泛运用于政府各部门和群测群防员。镇江等中心建立了自动化智能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体进行连续、实时、精确观测,为当地政府部门地灾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科技创新哺育发展新动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新时代江苏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质工作模式只是单打一的地质找矿。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地质工作投入剧减,任务严重不足,地矿形势陷入低谷,许多地勘单位陷入了生存危机。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地勘单位主要丢弃地勘主业做起了五花八门的第三产业,但不多数以失败告终。这是地勘行业一段特定的历史,至今很多资深地勘人说起这段历史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科技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 为支持科技创新,江苏省地矿局以引导性资金带动局属各地勘单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局及其所属地勘单位两个层面持续投入科技创新,而且科技投入还不只局限于这些科技扶持资金。局属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多渠道筹集资金,不仅购置高精尖设备仪器,开展人员培训,还更加注重科研和技术攻关方面的投入。 此外,水文海洋院水上系列钻探平台的研制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水上勘察的技术优势;地质三队引进自动化程度高的XY-8DB钻机,在南京汤山页岩气勘查项目中钻进深度达2100多米,再次刷新该局岩芯地质钻探孔深纪录;地质四队采用先进的管道闭路电视检测系统,完成了对江阴市1500千米污水管线的物探和检测项目;地质环境院应用大口径空气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地热井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一个新兴产业的培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非三五年就能轻易打造而成。仅有全盘统筹的战略部署也还远远不够,更要有引导,有明确定位,有扎实措施,有制度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明确责任和激励机制,统筹各系统持续推进,这样才能真正让战略部署落地,让战略变为具体行动,并确保在实施中顺利推进。这也是实现战略部署的关键之举。 相关文档局属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承接了一批土壤污染场地调查和治理、农田污染调查等项目,促进了生态环保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谈新时代的地质工作 8月10日,江苏省地矿局召开科技创新会议,明确从六个方面抓好抓实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性;落实责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考核体制机制;集聚资源,打造局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加大投入,优化科研技改项目实施方式;完善机制,着力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领导,保障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会上,该局还组织讨论了拟出台的《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办法(讨论稿)》,旨在深入推进“创新强局”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激励广大科技工作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潘正勤表示,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正在牵头打造江苏国土资源创新联盟,统筹整合包括江苏省地矿局、华东有色局等单位在内的科技资源,通过优势科技资源集聚、重大科技项目集中、科学合作机制保障等,逐步建成具有江苏省国土资源特色的“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服务平台,推进全省地矿系统科技创新协同作战,发挥综合效能,整体提升江苏省地质工作水平,目前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前瞻性战略指明突破方向 2018-09-21 | 作者: 刘艾瑛 |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分享到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多新需求,需要加大对更多门类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质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力度;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地质环境勘查力度;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大海洋地质工作力度…… 江苏省地矿局准确把握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持面向国家、省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在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履行地质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提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地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不仅为江苏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更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乡村振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等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保驾护航。 水文海洋院多年来科技投入占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左右,确保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科技研发、软件开发、员工培训、科技进步奖励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具备了在海洋工程物探方面更多的方法手段。 科技创新舍得投入 随着广义地质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不仅包括城市地质,还包括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甚至生态地质等,后来被统一称为“大地质”,至今被广泛认可。如今,地质工作已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地质的科学性离不开地质工作,土壤的改良离不开地质工作,生态环保的治理也离不开地质工作。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哪个领域都离不开地质,彰显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的作用,提升了地质工作存在的价值,也为该局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勘查技术院自2011年以来,用于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每年保持在经营收入10%~15%的水平,并取得了系列成果,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逐年提升。其中,航空地质调查、航空高光谱技术应用、水上物探、地热选址、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在省级地勘单位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专业技术优势。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我们深信,插上科技创新翅膀的江苏省地矿局将在支撑服务自然资源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更加无愧于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该局通过考核引导局属各地勘单位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科技创新的考核纳入局文明单位评比的总平台。评比结果是局对所属各地勘单位的综合打分,包括技术管理、安全生产、地质工作、地方经济、党建等各项指标,其中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占了15%。(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
- 上一篇:天津涂料粉刷公司安全培训
- 下一篇:影响钢结构FEVE氟碳重防腐涂层质量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