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四十年 治蜀兴川谱华章——改革开放40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3)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09-01 10:01
022同城交友网 94007 桜リエ 莫比在哪抓 华安成长基金 绪川りお 给力图片 童颜美女国语 松原市教育学院



  

  新动能培育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优势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8+5”工程、六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7+3”优势产业、七大优势产业、“双七双五”优势产业等阶段,从最初的优先发展冶金、机械和电子等传统产业,到现在形成了以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为支柱,培育和引进了长虹、五粮液、攀钢、英特尔、仁宝电脑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2017年,四川白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30%,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接近全国的20%,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优势产业培育加快,在全国的地位日益突出。

  (三)服务业潜力不断挖掘,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服务业发展加快。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大后,四川深化产供销结合、农工商一体的经营体制改革试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服务业发展较快,1990-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连续28年保持8.5%以上较快增长。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8403.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79.5倍,年均增长11.9%,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其中,新兴服务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2017年末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615家,比2015年末增加130家;从业人员8.4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2.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551.6亿元,是2015年的2.1倍,收入两年实现翻番。邮政业务总量、特快专递分别是2009年的5.6倍和17.1倍。

  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1978年,服务业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三个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46.0%。经过40年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3303.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79.7倍;房地产业增加值1939.8亿元,是1978年的87.4倍,两个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提升至2017年的14.2%,提高10.2个百分点。

  旅游产业如火如荼。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剑门关、都江堰等巴山蜀水风光秀美,又巧妙融合文化、民族、红色等多种元素,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2017年末四川星级饭店398家,比2000年末增加206家。2017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6.7亿人次,是2000年的12.4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825.4亿元,是2000年的35.6倍。

  四、三驾马车齐发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40年间,四川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新兴消费热点加快培育,限上限下联动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不断加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投资强势扩张。

  投资规模上台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投资规模从百亿到千亿台阶用了13年时间,从千亿到万亿用了11年时间,从万亿到三万亿台阶仅用了8年时间,取得新突破的时间不断缩短。1978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22.5亿元,1985年投资规模上百亿元,1998年超千亿元。西部大开发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带动投资强势扩张,2009年投资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4年后的2013年超过两万亿,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3万亿元,达32097.3亿元,比2008年翻两番,是1978年的1428倍,年均增长20.5%。



  

  投资主体日渐多元。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为国有经济,1993年融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分别占全社会投资的62.4%、20.7%、10.8%和6.2%,国有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投资占比分别比1993年下降23.5和20.2个百分点,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类型占比分别提升14.4和29.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条件发生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初期,四川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速铁路,处于蜀道难的状态。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抢抓西部大开发等各种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从实现通达到追求速达,从修建普通公路铁路到全面建设高速公路铁路,从陆路交通到陆空水运齐头并进,蜀道难变新通途,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发生根本性变化。2017年末,全省公路里程33万公里,比1996年末增加2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820公里,实现了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成绵乐城际铁路、成渝高铁、西成客专建成通车,成都东客站成为西部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全国铁路六大枢纽客运站之一,2017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4832公里。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并开工建设,将奠定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从1978年的247亿吨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580.8亿吨公里。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消费需求不断扩大。1978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61.6亿元,1996年超过千亿元,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川货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等系列活动的深入推进,消费潜力不断挖掘,2004-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0年保持14%以上较快增长,2013年迈上万亿台阶,2017年达17480.5亿元,是1978年的283.8倍,年均增长15.6%。



  

  新商业模式茁壮成长。改革开放初期,商品零售以供销社、百货店等传统商业模式为主,随着开放程度加大,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大型超市、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上零售交易平台从无到有,2017年有7家企业年销售额上亿。扫码支付、网购等消费方式更加便捷,网购用户规模大幅增加,2017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达601.7亿元,相当于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10倍。

  居民购买力大幅提升。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消费从追求温饱和基本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品质转变。2017年,限额以上16大类商品中,家具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最快,分别是2011年的7.2倍、4.4倍和4.4倍;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类、日用品类分别增长3.9倍和3.5倍。

  (三)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四川紧紧围绕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开放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进出口总额达4605.9亿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成都国际铁路港获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平行进口车销量已占全国15.7%。中欧班列国外端已连接16个节点城市,全面构筑成都至中亚及东盟的国际物流通道。长虹电器、安岳柠檬、温江花卉等川货走出去,与欧洲、南亚各产品走进来形成良性互动。作为西部唯一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7年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235家,居西部第1位。

  五、科教文卫实现新发展,社会事业普惠民生

  改革开放40年来,坚持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让百姓更多享受到发展红利。

  (一)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国家恢复高考、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相继出台,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3%。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升,普通高校从1978年末的28所增加到109所,专任教师从9047人增加到83949人;普通本(专)科招生46.1万人,是1978年的30.9倍;在校生规模达150万人,是1978年的42倍;毕业生38.6万人,是1978年的65.6倍,输出人才倍增。研究生培养单位37个,招生3.7万人,是1994年的12倍;在校生10.2万人,是1994年的12.8倍;毕业生2.6万人,是1994年的14.4倍。加大教育扶贫,先后对藏区实行“9+3”免费教育计划、对民族地区实行15年免费教育计划,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197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1991年,四川提出实施“科教兴川”战略,成为全国最早进行科技改革的试点省。2015年,四川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全面创新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成果取得丰硕成果并广泛应用,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力支撑。2017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6.5万件,是1987年的295倍;发明专利授权1.1万件,是1987年的1895倍;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122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建成各类孵化载体700余家,在孵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超过3万家(个)。2017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637.8亿元,是1996年的24.4倍,年均增长16.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稳定上升,2017年达到1.72%,比1996年提高0.81个百分点。2017年末,建有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127个、工程技术中心201个、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49个,拥有国家及省级高新区19个。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市场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初步测算,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2017年末,全省有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美术馆40个,文化站4578个。加强文化传承,有博物馆25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6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225个,公布为四川省级传统村落的有86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从1978年的46.91%提升至2017年的97.42%,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从38.60%提升至98.54%。

  (四)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初期,“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是卫生事业的老大难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实行公费医疗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大病统筹、分级诊疗、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十免四补助”“先诊疗后结算”等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更加便捷,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卫生事业发展成绩斐然。2017年末,全省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0480个,是1978年的6.2倍;卫生机构床位数56.3万张,是1978年的4.1倍;医疗卫生人员71.7万人,是1978年的3.7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1万人,是1978年的3.3倍。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78.42/10万下降至2017年的18.63/10万,下降59.79个10万分点;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27.91‰降至5.58‰,下降22.33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5年的42.90‰降至7.62‰,下降35.28个千分点。

  六、民生改善实现新变化,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助力精准扶贫精准帮扶,注重生态可持续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一)就业形势稳定。

  就业规模每年新增超过40万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促进了就业岗位增加、就业规模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人力资源活力增强,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形势稳定。全省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308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87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0.9%逐步下降,201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1978年降低6.9个百分点。

  就业吸纳能力从农业为绝对主导向三次产业并重转变。四川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改革开放初期,就业主要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81.8:9.1:9.1。40年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城乡就业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创新驱动带来技术革新,工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就业结构明显改变,2017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为36.8:27.0:36.2,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比1978年下降4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升17.9和27.1个百分点。

  (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大幅提高。197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2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7元,分别是1978年的90倍以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企业效益好转、精准扶贫力度加大、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2-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1.1%,分别比GDP增速高0.4和2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4%和91.0%,分别比2010年提高3.5和5.1个百分点。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