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翻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动能加速转换,城乡面貌脱胎换骨,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奇迹,谱写了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壮美画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济排位再返前六。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谱写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发展的奋斗历程,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位实现了从第6位到第9位、再重返第6位的奋力崛起。改革开放初期,四川GDP总量仅次于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和广东,居全国第6位。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受内陆地理区位等多因素制约,四川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先后被河南、浙江、河北等省超越,1993年时降至全国第9位。进入新世纪,四川经济加快发展,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上海居全国第8位,2015年超过河北、辽宁,排位跃升至全国第6位,已连续三年稳在第6位。 (三)经济增长“六个周期”起伏趋稳。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共经历了6个经济增长周期,1978~1981年为0.5个周期,1982~1986年为第2个周期,1987~1989年为第3个周期,1990~1999年为第4个周期,2000~2008年为第5个周期,2009~2016年为第6个周期。四川经济周期和增幅升降既与全国大势基本一致,也具有鲜明的四川特点,显示出克服重大地震灾害影响的勇气、熨平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干劲和夯实长期平稳运行的智慧。其中,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曾连续12年(2002-2013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尤其是汶川地震三年灾后恢复重建期间(2009-2011年)GDP分别比上年增长14.5%、15.1%和15.0%。新常态下,四川经济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幅有所放缓,但保持高于全国的平稳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2017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10.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 (四)人均水平“五级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人均GDP实现跨越“千元、万元、两万、三万、四万”台阶,人均水平大幅跃升。1978年四川人均GDP仅261元,平均每天不足1元。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人均GDP提升幅度明显加快,1990年四川人均GDP超过千元,2006年迈上万元台阶,2016年超过4万元,10年近翻两番。2017年人均GDP达44651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38.7倍,年均增长9.8%;由1978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8%逐步提升至2017年的74.8%。 (五)财政收入迈上三千亿台阶。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四川财力水平的明显提升。1978年,四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足40亿元,1989年超过百亿元,2008年超过千亿元,此后每3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2017年达3579.8亿元,是1978年的95.9倍,年均增长12.4%。 二、结构实现新升级,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经济结构转型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四川率先在全国取得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发展加快。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5%,1982年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5.5%,三次产业结构为45.5:33.8:20.7,呈现明显的“一二三”特征。随着所有制经济由单纯的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降低,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37.0:29.6,呈现“二一三”特征,第二产业成为四川经济的支柱产业。1995-2000年间,服务业增速连续6年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199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7.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4:37.0:37.6,实现了第一次的“三二一”结构转型。西部大开发后突出工业主导以及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加快发展,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1:41.5:38.4,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至47.8%,比第三产业占比高9.6个百分点。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四川主动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经济结构呈现重大变化,2016年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38.7:49.7,第一产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32.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3.2和29.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