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句话,个头越小,祸害越大! 在口罩的选择上,必须使用带有滤芯的口罩,目前市面上销售得最好的就是3M的口罩了,但是一定要注意定期更换。不过,PM0.1很大一部分是在室内产生的,在家里带个口罩会不会有点奇怪。而且,口罩是否能防住PM2.5还是个疑问,就不用说直径更小的PM0.1了。 危机四伏的室内空气 苯,其实这玩意比甲醛还要凶残。在各种涂料、油漆、胶当中都会含有大量的苯。而且,苯是一种带有芳香味的物质,也正是因为这种不那么刺鼻的味道,大家往往不会觉得有害。所以,“苯”,堪称温柔的杀手。苯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体血液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不过,为什么平时不怎么提到苯,而是一直提及甲醛呢?因为这玩意挥发得太快了,只要开窗通风,几天下来,就可以全部消散。 所以说啊,室内的空气也不见得就是正常与合格的,尤其是通风透气比较差的房子。因此,新房装修时安装带过滤的新风系统一定不会让你后悔(同理净水装置),如果暂时没有条件安装新风系统,长时间呆在室内的时候,尤其是雾霾天,更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循环、净化与流通,减少上述所说几种污染物的浓度。 除了PM家族的好兄弟们,我还想再谈一谈另外几种室内污染物,这几样东西也是不可忽视的。 「给你最靠谱的医学知识」 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PM0.1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攻击细胞内组织,影响人体的正常DNA结构,直接破坏人体的遗传物质。 空气净化的原理这两年不断被提及,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甚至某些活性炭包都带有净化功能。不过不同的空气净化装置适用的情境不尽相同,在选择时应当询问清楚。 PM0.1的来源十分广泛,汽车尾气的排放、打印机的碳粉、家庭烹饪、吸烟等等,这些过程统统都会产生PM0.1。不难看出,很多PM0.1的产生都是因为室内的活动。而且,随着长时间的关门关窗,在空气缺乏流通的情况下,会导致PM0.1浓度不断增高,空气质量不断变差。 二氧化氮,室外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室内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家庭烹饪过程中燃料的燃烧。轻度的二氧化氮中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的不适和眼部的流泪、刺痛感。重度中毒,一方面,二氧化氮会直接腐蚀和侵犯人体的肺组织,严重的话会导致肺水肿;另一方面,二氧化氮与水作用会形成硝酸和亚硝酸,而硝酸类物质会导致血管的扩张(临床上合适剂量的硝酸酯类物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血压在短时内迅速降低危及生命。 如何清除PM0.1
这货的直径比PM2.5还要小,在0.1微米以下,所以又被叫做超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为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即PM10;“细颗粒物”为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即PM2.5,反正这几个都不是好东西。 除了沉积在肺部,更加小巧的PM0.1还可以深入到循环系统与生殖系统。此前,英国医学期刊(BMJ)在采样调查中就证明了伦敦希思罗机场周围空气中严重的PM0.1超标(PM0.1一旦凝结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与心脏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尤其会导致冠心病、卒中等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PM0.1随着血液进入到生殖系统后,会影响精子的正常发育,严重时还会导致精子出现畸形、精子数量减少和活力降低等情况。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植物吸附我不太了解,但是作为一种补充方式至少可以尝试一下,另外,在萧瑟的冬天往家里摆上几盆充满生机的绿植也是十分不错的。 此外,PM0.1的细颗粒中有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与杂环有机物的凝聚物”、锰铅钛钒等重金属颗粒,这些物质对血液系统的破坏极大,尤其是儿童和未成年人群更需要引起注意。 至于如何清除PM0.1,似乎也只能是和PM2.5类似的四部曲:口罩、空气净化、水吸附、植物吸附。 相对于PM10沉积在上呼吸道,PM2.5可以进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个头更小的PM0.1穿透能力更强,危害也更大。 水吸附这种方式并不经常被提及,但是其原理与降雨其实是很类似的,一方面通过水与PM0.1的结合形成聚合物降落到地面,另一方面,PM0.1中有些物质可以直接被水溶解。其实这种方式在很早候就伴随着大家了,小学里,每次大扫除都要在教室里洒水,这就是水吸附原理的具体应用。 结语 PM0.1的危害 和PM2.5一样,PM0.1也可以沉积在肺泡,并且深入呼吸道的位置比PM2.5更深一筹,更严重地影响肺的呼吸通气功能,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的状态。 氡,这个就比较凶残了,是一种放射性物质,主要来自于哪里呢?嗯,大理石、花岗岩等各种石材!在美国,氡已经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会对肺部产生严重危害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