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盖大楼,企业要到各相关部门跑手续、盖章,先是到工商局注册项目公司、办理场地证明,再到规划、国土部门办理用地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土地招拍挂,直到最后在房产局取得项目产权证。唐明梳理了一下,前后需要跑大大小小近30个部门,盖192个章,而且这192个章都是公章,各部门、处室负责人的签字还不包括在内。在有的部门,一套手续走下来,甚至要盖20多个章,缺一不可,否则便通不过审批。 “我们按正常程序算,要全部走完手续,拿到房产证,至少需要3年半。”唐明说,一般来说,大楼建设周期应该是两年左右。 据了解,唐明公司还有一个开发项目,由于进展较慢,项目公司由最初的几十人缩减到现在的10多人。“待项目进展快一点的时候,再添人手。”项目拖这么长时间,企业无形中增加了大量成本,最终压力全由企业来承担。 过去,效率比现在高 8年前,同样建一栋楼只要跑1年半盖100个章 “2006年,我们公司盖了一栋楼,用了一年半时间,比现在效率高多了。当时虽然也盖了100来个章,但比现在少。”唐明不无感慨地说,8年之后,同样盖一栋楼,光盖章就增加了近一倍,项目走完整套手续,从一年半增加到三年半。 多出来的这些部门、公章来自哪里?唐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些部门、公章都有依据,以项目所需办理的社会稳定评价这一项为例,这是近两年才有的“稳评”,需要征求项目周围左邻右舍意见,要项目所在的社区、街道盖章,还要到主管部门盖章。 唐明说,曾有一个项目,需要发改部门立项,发改部门称项目要有节能评、稳评之后才能立项,而负责稳评的部门则称,项目没有立项,不能进行稳定评 价。为此,项目工作人员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跑,“跑了半年还没有办好。”唐明说,最后好不容易在街道、社区盖了章,拿到下一个部门,结果对方称街道主任、 社区负责人没有签字,要求公司再跑一趟,补上街道主任、社区负责人签字。“街道、社区盖章已经代表了街道,为什么还要负责人再签字?可我们企业有什么办 法?只能回头再找街道主任。”唐明说,目前每个开发项目还要交档案保管费,按每年每平米一元的标准收取,这个费用以前也是没有的。 办理项目手续过程中,层层盖章、手续繁琐是突出问题。唐明说,3个月前,曾有一个项目在南京某局下属分局办手续,分局手续办过后,再拿到市局办 手续,从该局相关四五个科室的副科长、科长,到副处长、处长,直到副局长、局长,各个部门走一遍手续。“该局局长有一正八副,每个人都要经手一遍。”唐明 说,仅在该局办理手续,预计就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民企办事“三扇门”仍然存在 唐明平时经常与其他民营企业家交流,不少人也都有同样感受,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反四风以来,不少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办事人员有所顾忌,不敢公然 乱作为了。但他们手中的权力太大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办事仍然很难。现在企业与有些政府部门打交道时,感觉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三扇门。 所谓“玻璃门”,是指很多政策是看得见的,但等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办事时,却感觉这些政策看得见,但具体办理起来却有种种限制,民企要真正享受到优惠政 策,并不容易。“弹簧门”是指有些规定弹性太大,政府部门在执行规定时,伸缩性太强。“旋转门”则指企业到政府部门办事,走了一圈出来后,什么事也办不 成。 对此,南京一家民营物流公司老总黄海刚(应当事人要求,化名)也深有感触。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过去有些政府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 办”的情况,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即“门好进,脸好看”,但仍然“事难办”。黄海刚说,在巨大的反腐压力下,现在官员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这个不能 拿,那个不能吃,做事没了积极性。有的政府部门人员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在机关混日子打酱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了事,有可能要担 责任。不做事,便不会犯错。”黄海刚说,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感觉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有的部门该做事不做事,让他无可奈何。 反腐力度大 部分工作人员怕担责不作为 在黄海刚与唐明等民企老总看来,中央反腐力度很大,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持续深入,基层政府部门的面貌的确有了改变,这是事实。以前企业到政府部 门办事,有时可以拉拉关系,甚至一起吃吃饭,联络一下感情,有时办事会顺利一些。但近两年,这种情况已经比较少见了,“即使你不送东西,光请人吃顿饭,人 家都不见得会来,因为现在规定很严,抓得也很紧。” 现在,唐明公司办理项目手续时,公司工作人员经常是到某个部门办事,对方要么是不在,要么是称正在开会,或正在进行学习。“为办一项手续,工作 人员跑了一趟又一趟,即使手续完备,有的政府部门的办事人员和领导仍然拖着不办。”唐明说,这种情况在近一年多来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些政府部 门人员不敢做事,怕担责,没有担当。其实,本来应该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但他就是拖着或压着。有时,他们会找一些理由或借口,让企业办事人员跑 得焦头烂额,却只能像无头苍蝇似的在各个部门之间穿梭。这种情况不但在普通公务员身上存在,在某些政府部门领导身上同样存在。 傅全(应当事人要求,化名)是南京一家民营仓储企业老总,有一个已经立项批复过的项目,面临将工业用地改成商业用地,企业愿意按市场价补交土地 出让金,并向相关政府部门打了报告。虽然傅全多次跑这个项目,但报告相关部门仍然没有批,并称要书记批才行。“我一个民营企业,怎么找书记?这事拖了一 年,也没有办成。” 有的部门为“避嫌”不愿与企业多来往 傅全认为,与前些年相比,近两年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不高,对于有些部门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差的。很多政府部门不再到企业一线,主要是为了 “避嫌”,其原因主要是有的政府部门人员怕出事,索性不做事。对有的事情“不受理”,便没有了责任。“办了事,可能会出事,不办事,便不会出事,还不如不 办事。”有的部门则是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职责推给企业和社会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