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不改,怎么改,居民自己说了算 一位居民正在签约 本报记者 高戬 昨天早上7点半,苏州高新区浒墅关镇苏钢社区居委会门前排起了一条长龙,数百名群众急切地等着与高新区房屋征收办公室签订房屋搬迁补偿安置协议。 他们都是浒墅关镇宝安路58号苏钢家属区的居民。他们的住房,最老的有50多年历史,这些房子如今已破旧不堪,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居民们要求改造的呼声很高。 “改不改,怎么改,一切都由居民自己说了算”。在启动苏钢家属区危旧房改造工作之初,高新区就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并全省首创组建了居民自治改建委员会,居民们将全程参与并监督改造工作。 风雨半世纪的老房子 苏钢集团,苏州老牌大型国企之一,始建于1957年。 65岁的退休职工李葆青,常常说自己“还很年轻”——对于苏钢集团和那些更老的员工们而言,他确实还很年轻。 1970年,李葆青进入苏钢工作,“那时,我们这些小年轻看见住三层楼的老职工们都很羡慕。”李葆青所说的“三层楼”,是苏钢的第一批职工宿舍楼,建于1960年代,在此之前,职工们只能住在周围的农村里。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苏钢又建了两批五层和六层的宿舍楼,最终形成了这片17幢楼的家属区。 李葆青在三层楼和五层楼里都住过,但前几年,他买了房子搬了出去,“因为老房子实在没法再住下去了。” 在李葆青带领下,记者在苏钢家属区走了一圈,发现这些老房子确实不适宜居住了。 第一批建造的三层楼,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很多阳台上的水泥剥落,钢筋裸露锈蚀;部分屋顶上的瓦片往下滑,摇摇欲坠,有个别居民家的屋顶曾坍塌过;建造之初,这些房子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现在的卫生间和厨房是后接上去的;这批三层楼所在的位置,是整个家属区地势最低洼的,一旦下大雨,底楼居民家里必定进水;电线老化而且很细,夏天晚上经常跳闸停电;排污管道梗阻,化粪池常常漫溢,臭气熏天…… 最“年轻”的六层楼,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在一户底楼居民家里,记者看到地板已经腐烂,墙壁上到处都是霉斑,户主说,这都是渗水造成的。 居民们介绍,经鉴定,家属区里有很多居民楼已经成了危房。 “我要拆”的解危工程 “居民们要求解危的呼声很高,几次向市、区两级政府反映他们的实际困难。”高新区建设局副局长、房屋征收办公室主任沈锦龙说,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两级政府的相关领导多次要求对苏钢家属区进行改造,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经过现场调查走访,我们发现修补式的改造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拆除重建才是彻底的解危方案。”沈锦龙告诉记者,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在苏钢家属区的解危改造工作上,要改变以往政府单方主导的做法,把决定权彻底地交给居民。 于是,房屋征收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民意调查。调查围绕两大主题——“改不改”和“怎么改”,调查结果为全体住户一致表示要求改造,近99%的住户要求“拆除改建”。 实施改造的前提是,苏钢家属区的住户们必须全部搬迁,而居民搬迁通常是通过两种渠道进行的,一是协议搬迁,一是房屋征收。沈锦龙说,对于苏钢家属区,如果简单采用协议搬迁方式,虽然大多数住户会协商搬迁,但不排除个别住户不愿搬迁,一幢房屋只要一户不愿搬迁,整体改建就无法实施,大多数住户改善环境的愿望无法实现。而如果简单采用房屋征收方式,则由政府单方面的主导、住户被动参与,调动住户改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难,再加上搬迁工作的复杂性,很难取得政府和住户“双赢”的局面。区征收办会同浒墅关镇、苏钢集团反复研究,决定将协议搬迁和依法征收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先协议搬迁后征收”的模式实施,首先对改建范围内的房屋实施协议搬迁,改建正式实施后,如果协议搬迁期限届满后仍有未签约的,再依法实施房屋征收,以征收程序确保整体搬迁的全面完成。“我们将确保协议搬迁居民的补偿标准不会比被征收居民低,以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维护公平和政府公信。” 改造工作设定了一个门槛:在协议搬迁签约期限内,签约户数达到96%的,改建正式实施;未达到96%的,改建不再实施。沈锦龙说,这是为了进一步凝聚民意,推动改建进程,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 层层海选的“自改委” 在昨天的签约现场,李葆青异常忙碌,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块胸牌,上面写着“浒墅关镇宝安路58号(苏钢家属区)房屋协议搬迁居民自治改建委员会”字样,他的职务是该委员会的主任。 沈锦龙告诉记者,“自改委”是此次改造工作中的又一创举,在江苏省内尚属首例,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让居民参与并监督改造工作。 李葆青当选“自改委”主任的过程相当复杂:7月11日,苏钢家属区启动推选居民代表,每个单元一名,13幢西单元的15户人家一直推选李葆青;8月28日,34名居民代表在社区开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10个“自改委”候选人,李葆青以25票当选;9月9日,10名候选人再次竞选“自改委”委员,共选出了8人,李葆青以7票当选,随即,“自改委”再次竞选负责人,李葆青以7票当选主任。 “每一场都是没有提名的海选,每一场都是无记名投票、公开唱票。”沈锦龙表示,“自改委”的产生是完全公平公开的。 “自改委”的主要职能是充当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委员们分片包干,向居民解释宣传改造的政策方案,向项目领导小组反映居民的意见建议。 “政府是真正尊重民意的,居民的合理要求一概采纳。”李葆青说,最初的新房设计方案中,60平方米的户型只设计了一个卧室,但居民们大多数要求设计两个卧室,“自改委”将这个意见反映上去,设计方案随即按照居民的要求进行了修改。 记者了解到了,从搬迁到最终的交房,“自改委”将全程参与并监督苏钢家属区的改造工作。 高效推进的改造进程 10月16日下午,高新区管委会发布了关于对宝安路58号(苏钢家属区)房屋协议搬迁的公告;10月25日入户评估工作开始,截至10月26日下午3时,仅用一天半的时间441户就全部完成评估;昨天早上7点半,搬迁协议签订工作开始,截至下午5点,已有431户签约,签约率已经超过了97%。 96%签约率的“门槛”被苏钢家属区的居民们轻松击穿,这意味着改造工程的正式实施指日可待。 签约现场丝毫没有“火药味”。沈锦龙认为,苏钢家属区改造项目,是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法治理念下,顺应民意、实现民意,创新工作模式,合力推进拆迁征收工作的新尝试,也是政府和群众和谐共赢的新探索。 北大方正苏钢集团副总裁沈桂胜告诉记者,预计到2017年下半年,三幢18层的住宅楼将建成交房,在这三幢住宅楼的周边,将出现一个集科研、产业、商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北大青年城。 (责编:丁静芳)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欢迎进入名城社区“时事说吧”版块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