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安居,是育欣社区今天的模样 □ 作者 本报记者 李 嵬
走入如今的育欣社区,你会看到楼群间生长着为数不多的刺槐树,谁又能想到,过去这里曾是一片茂盛的刺槐林,而在林子的旁边,就是依坡而建的一排排平房,因为坡陡路窄,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每天都要“小心翼翼”,望着间隔起前后住家一人多高的土墙,生怕自己的家人、孩子摔下去,而放眼向前望去,就是地工路喧杂吵闹的厂区。不过这些场景,如今仅存在于许多人的记忆中,一旁的老人们说,看到那几棵刺槐树,那段每天早出晚归经过这里的日子,仿佛还是在昨天。 相较于其它或老或新的社区,育欣社区辖区内的建筑仿佛正在新老交替,一旁是临近地工路的金色年华、丰华新城等环境优良的小区,而在它们身后的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火炕楼、厂矿家属住宅楼等老旧小区。整个社区占地面积0.15平方公里,被地工路、育民街、平山路环抱其中,西起本溪残联后侧,东至辽宁冶金技术学院前方。 20年前的地工路老工业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伴随而来的是商业浪潮的席卷,而隐没于这市井中的街巷既见证着这个区域的历史变迁,也寄托着人们对这里的热爱以及重新崛起的希望。本溪是一个既有厚度又有朝气的城市,对老本溪人来说,老的街巷印刻着过去的人文历史、发展历程;对新本溪人来讲,新的街巷呈现新的生活方式,传递着现实生活的烟火气,育欣社区辖区内的育民街、紫东路这些街巷包容着生活的必需和琐碎,也有着新生活的惊喜和期望,更有着难忘的回忆和故事。 难忘的老街承载着那时的记忆 今年65岁的陈宝璋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过去本溪二机床厂的老职工,而当时的二机床厂所在位置正是现金色年华小区的现址。1979年,陈宝璋的父亲分到了一户50平方米的单位家属楼,也是那一年,老陈家一家六口从高峪的平房搬到了楼房里。对于老街从前的景象,陈宝璋仍记忆犹新。 原来,这里只是一片依山而建的平房区,“当时每趟有6户住家,五六趟成为一个小的居住群体,1000多户居民就这样生活在这里。而在博雅宾馆这一侧,过去是一大片刺槐林,虽然如今只是在楼群中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棵,但是那时候漫山遍野的刺槐花,却是令人难忘的美丽景色。”陈宝璋一家来到这里居住的时候,在地工路一侧,由北至西,坐落着很多工厂,包括丝绸厂、二机床厂、弹簧厂、机械局局库等等,后来那些小平房逐渐被这些工厂的家属楼以及本钢、锅炉厂、焦化厂等单位所建的居民楼所取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也是一片繁荣,大家基本都是在附近的厂子上班,邻里间也和和气气,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所在的二机床厂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2005年我被厂子买断,就彻底的与厂子告别了。不过,虽然干了30多年的厂子没了,但是这个地方还是舍不得离开。”陈宝璋说道。 “还都是平房的时候,我弟弟就住在这,不过每次到他家都打怵,因为他住在坡上,从坡下走上来的时候,就会经过由稍微规整些的青石板铺成的坡梯,小路也十分狭窄,只允许一人通过,而且因为地势所限,几乎每个住户出了门,脚下就是另一家的房顶,走路的时候要十分小心。”68岁的刘美荣说道。那个时候,只有一个大旱厕,每天一大早,这里的居民便从拎出来、倒马桶中忙碌起来,随后在“哗嚓、哗嚓”刷马桶声中,又擦火点燃旧报纸塞入炉膛,再往里面加几块柴火,于是熊熊火光里冒出了一阵青烟,生炉子的人揉揉被呛得泪水直流的眼睛,拿起扇子哗哗地煽,想让火势旺一些,一早的烧火做饭也就开始了。“后来盖起了楼房,那个大旱厕就拆掉了,那些还暂时住在平房里的人还为此发了好一阵子牢骚。”刘美荣回忆那段时光时说道。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本钢建造的好佳公寓成为本溪最早的一批商品房,这两栋楼正好建在如今丰华新城的后侧。今年已经77岁的董桂花就是在2002年入住到其中一栋楼房里的居民,她说:“当时这两栋楼在本溪也算数一数二,很多人都说住在这里的人都是‘有钱人’,这也招来很多小偷的目光,有的住家一个月就遭到小偷两三次的‘光顾’,我家也被偷过,当时放在客厅里的包就被拿走了,不过由于当时社区已经加强了防范,在小偷去下一家作案的时候,被抓了现行。”董桂花回忆说,进入2000年以后,这里的楼房越来越多,随后工厂也被住宅小区逐渐取代。 背街小巷见证着街道的大变迁 地工路是老工业区,因所处地段交通便利、人流云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城务工人员来到这里,把地工路、育民路作为立脚点。南腔北调的人多了,私搭乱建的简易房、土坯房也多了起来,巷子被挤占得越来越窄。其中在育民街13栋的焦化厂老家属楼的后山坡,住户们扔向住宅围墙外的垃圾越来越多,包括树枝杂草、建筑垃圾、废弃家具、破旧雨棚等,足足有2、3米高,导致臭味熏天,脏乱不堪,住在附近的居民根本不敢开窗户。渐渐地,这些二、三十年“陈酿”被当地人叫做了“垃圾山”。 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孙桂彦说起这座垃圾山,先是皱紧了眉头,随后又为社区工作的认真、居住环境的改善竖起了大拇指。“我们育欣社区的刘毅莉书记虽然刚来我们这里没多久,但是了解到垃圾的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申请钩机和装卸人员清理此地,而且碰到机械无法作业的地方,工作人员只能一下一下用镐头刨,整整干了5、6天,囤积了几十年、数百吨的垃圾才终于被清走。”孙桂彦是从本钢房产处退下来的老职工,1987年就住到了本钢二铁厂建造的4栋家属楼中的一户。他感慨的说道,“2000年刚有社区的时候,工作人员的态度并不好,那阵无论办什么事,先要交上5元钱‘防鼠疫’,楼道里也是乱堆乱放没人管,私搭乱建更是司空见惯。可如今随着2016年育欣社区的成立,以及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我们这些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这里还是很荒凉的景象,工厂陆续破产倒闭,工人下岗买断,眼前的厂院里空空如也,很多居民也都选择离开。而如今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宜居,与之前的荒凉相比,短短的几年绝对是上演了一场城市变迁的特色剧。”孙桂彦说道。记者了解到,随着几处新小区的落成,这条老街充分向周边绿色借景,把周边的优美绿色生态体系引入,并且加强街道内部整体环境营造,让区域居民与自然共生共乐。 “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领着家人和朋友来这里。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餐饮小吃,而且设计别具一格,丝毫不比那些大城市逊色。而且除了饭店外,幼儿园、健身馆、茶楼等场所,应有尽有。”虽然市民张海波住在高峪,但俨然是地工路商业圈的常客。据了解,育欣社区现有商铺63家,而且逐渐有了自己的经营特色,老式陈设和现代元素相得益彰,俨然成为人气颇高的活动场所。 新社区给老街坊带来快乐生活 |
- 上一篇:奔走25万公里扶危助困践行信仰
- 下一篇:洛阳正大广场乐影城《光影新纪元》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