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02年,结合每年两届的名家具展,依托大量国内客户,华辉开店越来越多。林炳辉说,名家具展的平台意义在于倒逼企业加快发展步伐,要求企业不断进行产品设计和工艺的更新。名家具展既是展示品牌和对接生意的舞台,也是团队和产品的试金石和训练场。 在东莞,像城市之窗这样忙着在展会前“憋大招”、创新模式的家具品牌还有很多。40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家具产业作为中国家具业的重要一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OEM到OBM、从全球家具舞台边缘玩家到核心角色的发展历程。 2017年底,楷模家居在澳大利亚悉尼连开两家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店。楷模有多条国际化的先进生产线,研发了智能五金核心制造技术。今年,楷模家居引进六大美国顶级品牌,打造运营品牌,国际化运营思路非常清晰。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卢真伟 事实上,因为靠近香港,珠三角的家具企业能够近距离向标兵学习。2001年前后,皇朝家私、红苹果等香港家具大品牌已经成立,并抢占高端市场。随着国内市场快速崛起,国际贸易景气指数下滑,越来越多家具企业将目光更多向内销市场聚焦,内销市场的竞争让品牌化成为东莞家具企业的首要选择。 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策划:黄少宏 名家具展的聚集效应对家具产业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2000年第一次到名家具展参展,王金敖的工厂还在浙江。感受到展会的影响力之后,王金敖每年两次雷打不动地参展,后来索性连工厂都搬到了东莞。 到了1991年,紧邻厚街的东莞市大岭山镇迎来了重量级台湾商人郭山辉。郭山辉刚到大岭山时,厂房周围都是农田。“仅有一条泥巴路通到车间,下雨时,集装箱卡车常被卡在泥泞中动弹不得。”郭山辉回忆,税负和土地优惠政策让他决定留在东莞投资。 转型过程之中,家具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得到彰显。众家联执行总裁罗健辉告诉记者,众家联已经完成俄罗斯、非洲、欧洲、东南亚、北美等世界木材资源地源头资源的对接和开发,未来将建立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木材共享仓。 品牌价值在转型的阵痛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高端消费者“打飞的”到东莞买家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首期面积便达40万平方米的名家居世博园,因为汇聚了500个家居品牌,成为消费者颇为青睐的家具采购地点。名家居世博园此前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在约250人的调查样本中,乘飞机到名家居世博园选购家具的消费者有36人,占比达14.4%。 用心经营家具生意,让林炳辉很快加入了“先富起来”的人群。从1982年到1988年的短短6年,林炳辉实现了买车、建房等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其一手创办的工厂很快超过20人,1988年搬进了自建的现代化工厂。 “转型永远不嫌晚。”在家具产业浸泡数十载的郭山辉说,台升家具转型仍然在路上,目前正围绕“创品牌,建通路,在工艺上做到精益求精”的方向不断深耕内销市场。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编者按 梁少禧说,那时东莞厚街一带主要是农地,家具企业不多,普通的来料加工厂都非常少。梁少禧坦言,当时一方面觉得厚街是投资创业的好地方,同时也希望多一点家具企业在厚街周边开厂,方便相互配套。 早在2001年,郭山辉便并购美国前50强的Universal家具公司。2010年之后,许多东莞本土家具品牌在全球化的品牌输出按下了加速键。早已实现“小目标”的林炳辉有了实现“华辉梦”的新目标:将华师傅品牌打造成中国最优秀的实木专家,将华辉家具打造成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字号品牌。林炳辉说,华辉正在拥抱全屋定制模式,尝试建立全新的深度定制化服务。这种做法更加贴近市场,也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 被吸引来的不仅仅是品牌商。同样是在2000年,在陕西开运时通专卖店的徐国芳以经销商的身份首次来到名家具展。徐国芳后来回忆,他在西安的店经营得不错,但是觉得家居产业发展前景巨大,自己喜欢设计,因此到东莞家具大道边上买下一家工厂,从此楷模品牌诞生,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一线家居品牌。“物以类聚,名家具展吸引了优秀的内销企业参展,甚至将总部都搬到东莞。”徐国芳说。 华辉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以家具为代表的制造业快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辉等东莞家具企业的销售走出了广东省。到了1994年,外省客商来广东拿货成为潮流。原先家具企业生产的家具都是做好之后完整包装发货,叫作“整装”发货。后来为了让产品适应长途运输,特别调整生产工艺,将产品分拆为零件扁平化包装,形成“拆装”模式。从“整装”到“拆装”的转变,反过来倒推家具企业调整工艺、更新设备。1994年,华辉投资60万元买了一批排钻、推台锯等进口的先进生产设备。
时隔37年,东莞名家具俱乐部理事长、华辉家具董事长林炳辉仍然对那天的事情记忆犹新。1982年,林炳辉26岁,和传授他木工技术的师傅共同经营一个家具作坊。两个月后,师傅看到了另外的商机,决意离开。“当时只觉得主心骨没有了,不知道前途和方向。”林炳辉回忆道,当时,他没想到家具行业会在接下来的30多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门类。 经历、见证中国家具业发展历程的林炳辉20多岁时有个“小目标”——成为“万元户”。改革开放后,东莞个体户和小作坊慢慢多了起来,当上“万元户”成为许多人的奋斗目标。 去年的名家具展会上,采购商在观看展出的家具产品。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近10年来,市场瞬息万变,不断提高的环保门槛和消费者要求的不断提高,让缺乏改革精神和危机意识的家具企业陷入危机。首先遇到困境的是过度依赖外销市场以及环保排放不达标的家居企业,但家具企业转型的步伐并不慢。 城市之窗也在超过9个国家开设品牌专卖店,其中在沙特阿拉伯的一个店铺达8000平方米,生意火爆。 有业内人士分析,20年来,名家具展发挥了两个核心作用,一是将全国乃至全球的家具设计、家具产品聚在了一起;二是在思想观点和人才层面实现了高度的聚集。 野蛮生长的东莞家具产业,逐步形成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进而酝酿出新的机遇。 林炳辉说,有了名家具展这个优质平台,东莞家具企业发现内销市场越来越好做,因此加大了内销的力度。据名家具俱乐部原秘书长方慧回忆,成熟的专卖模式实际上就是从名家具展开始的。 被誉为全球制造之都的东莞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东莞制造行业不断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许多领域取得令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成就。即日起,本报将对家具、模具、服装等东莞产业进行深入走访,推出“支柱产业面面观”系列报道,深度记录东莞优势产业的发展历程与转型探索。 1978—1991年:方兴未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