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宿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即日起,宿迁日报从近期评选出的全市脱贫攻坚十个方面的先进典型中,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深入报道,展现脱贫励志典型风采,展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调动全社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打赢脱贫攻坚战。敬请关注。 宿迁网讯 (记者 傅美丽 张琥)12月23日,初升的太阳安静地放射着光芒,宿城区王官集镇苗圩村村北的田地里,村民陈耀古已经热得脱了棉袄,利落地把刚割下来的杞柳堆在一起。“干一天能赚50多块钱,过去农闲时可找不到这样的差事。”陈耀古笑着说。 从穷得“连根针都买不起”,到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40万元,苗圩村摆脱依靠“输血”的外在“路径依赖”,借助扶贫资金的资本激活发展因子,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内生动力”,村集体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在今年宿迁市开展的“十佳百例”扶贫典型评选活动中,苗圩村被评为“十佳脱贫致富村居”。 穷怕了,才会想尽办法赚钱 “真的是穷怕了,才会想尽办法去赚钱。”苗圩村党支部书记高永讲述了苗圩村从富到穷、从穷到富的波折历程。 “以前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10多万元,来源于村里一个砖厂提供的管理费和两百多亩鱼塘的租金。几年前,因环保问题,砖厂关闭了;鱼塘因靠近黄河故道,被填平了,村里一下子就断了收入来源。2015年,我刚到苗圩村时,毫不夸张地说,账上连买根针的钱都没有。”高永回忆道。 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穷家难当,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苗圩村党支部一干人认识到,单纯依赖政府“输血式”扶贫,不从实际出发、不对接市场、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扶贫方式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突破瓶颈刻不容缓。 穷则思变,如何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行。苗圩村紧靠250省道,村里自筹资金建设两处“高炮”,每年可获得5万元租金。 从2016年开始,苗圩村利用省市区三级脱贫补助资金,再加上自筹部分,采取资产性投资的方式,购买门面房对外出租,增加稳定性经营收入,再加上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创收、闲置土地流转资金……苗圩村彻底斩断了穷根。 “粗略估算,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40万元。从过去的收入为零,到现在的‘多点开花’,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精准打造、规范实施’的原则,借助扶贫资金的资本激活发展因子,苗圩村才能一改乡村经济依靠输血的‘路径依赖’模式,变为‘内生造血’模式,彻底盘活了村集体经济。”高永说。 项目多,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 村集体经济富了,村民咋办?万陈家具厂、金鼎玩具厂、紫云阁盆景、海山杞柳合作社、润峰水产品……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展示牌上,像这样的企业和合作社还真不少。 “杞柳是工艺品编织的主材料,一年收两次,分别是最热的时候和最冷的时候,现在就是收割的时候,也是最需要人的时候。在这里打工一天能赚50多块钱,村里很多人都来了。”村民黄殿平说。 为了照顾长期患病不能劳作的丈夫,黄殿平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守着几亩地,生活困难。 “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像我们这样岁数大的,就到合作社帮帮忙做做零活,一个月也能赚到1000多块钱。”黄殿平笑着说。 距苗圩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有一片标准化厂房,这是宿迁金鼎玩具有限公司所在地。该公司主要生产积木、叠叠高等木质玩具,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我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走几步就到家了,连自行车都不用骑,多方便,老人孩子都不耽误照顾。”正在车间包装产品的村民刘晨晨说。 “随着一二产业项目取得新进展,我们村每年可以提供300多个工作岗位。”高永说,“苗圩村还设立了许多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杂事员等,针对村里部分无手艺、低收入的家庭,给他们额外增加一份收入。” 合作社招工,家具厂招工,公益性岗位招工……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通过内培外引,让大量的劳动力足不出村就能找到工作。据统计,仅2017年,苗圩村就实现了247人脱贫。 修桥铺路,取之于民更要造福于民 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发展,创新增收模式,苗圩村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两年多来,苗圩村利用各种扶持资金,先后投入400万元用于基础项目建设,修建总长3000米的道路、1800米水泥防渗渠、5座桥涵。“这条路马上就修好了,北通宿邳路,南通花园村,村民今后出行就方便多了。”高永指着苗圩村一条正在施工的道路说。 助学金申请、大病医疗保险报销、交通事故处理……在后方帮扶单位的积极沟通帮助下,苗圩村积极用好各种政策,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68件;与宿迁学院附属小学合作在苗圩村成立“留守学生辅导基地”,每两周一次为村里20多位留守孩子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协调17万元维修村内公厕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扶贫资源配置优化,集体经济复苏,苗圩村人得了实惠,幸福感节节攀升。 |
- 上一篇:想当年|《过把瘾》:罗曼蒂克消亡史
- 下一篇:盘点2018年泛家居行业十大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