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作弊技术比现在高考牛掰多了,不过万一抓到下场就惨了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12-21 12:30
刮目相看是什么意思 乖 打一成语 乖打一成语 关于长城的成语 关于狗的成语 关于猴的成语 关于虎的成语 关于吕蒙的成语

这是科举制开始后最常用的手段,有钱人买通考官,甚至直接的批卷人,看到名字给评价高些。为了杜绝这种风气,宋代的时候发明了“糊名”的方法,也就是把考生具体信息给糊起来,让考官不知道到底是谁的卷子。

重的,杀头灭族。如清朝的三大舞弊案,牵连数百人。

第二种:找枪手替考

第一:打点关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上在地里干活,种庄稼,中举了,晚上就可以很荣耀地登上朝堂,走了仕途。所以这个对普天下的读书人,尤其穷困出生的读书人看到一线希望,有才华姑且还行,如果没有太好的才华,也梦想这个就有很多的途径。有钱有势人,可以买官,找关系,没钱呢?有很多就走了“捷径”——作弊。

第四种:夹带

一般的,打板子,充军发配。如《大清律例》中记载为戴枷三个月示众,杖一百,最后还要发往边疆充军。

为了杜绝这类现象,后来发明了“五人连坐”,起到了相互监督作用,一人作弊,五人全部受刑下狱,明朝最为严厉。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被后世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个就带“小抄”。有的各式各样的,写在衣服上的,写在身体上的,写在所带的文房四宝上的,一个巴掌大的纸上面摘录了上千个字,登峰造极了。给有火柴盒大小的《五经全注》。穿自己的衣服必须是单层的,再后来直接换考场的衣服,考试几天,小便就在“号舍”里解决,大便,有人跟随,而且很严格。唐朝时还有人将蜡烛掏空放上纸条,馒头掏空放上夹带,甚至还有专门从事刊印夹带的非法机构,为了能把《四书》《五经》带点进考场,无所不用其极。

就是冒名顶替,其实这个挺难的,古代考生不仅仅要写自己的名字,还要写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一份卷子上有三个名字,可能那时信息采集也不到位,没人去核实吧。清朝康熙年间,采用了一种测试口音的方法,在那个年代也是不错的发明。

第三种:冒籍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作弊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驱除考场,永不录用,以下三代不得科考,如明朝的徐霞客,就是因为其祖父科考舞弊,其不能科举。

细说作弊大致分为四种。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