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英其实已经在学术层面开展合作。201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和中国的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完全能进行生物降解的和可食用的食物包装材料,以作为对污染性较强的塑料材料的替代品。上述研讨会后,英方专家也将去往北京与中国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塑料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展开政策研讨。英国驻华大使馆气候变化和环境事务主管康霖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未来两国有更加深入的学术合作,“同时,在政策制定、在加强对于塑料污染治理所带来经济和健康风险的理解上都能有进一步的交流。” Foster认为,发挥好榜样的作用或许是一个好的方式。不管是英国还是中国,名人对于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引领作用非常大。“在英国,过去很多年人们都喝瓶装水,但在最近,当人们看到一些明星开始带着自己的水壶出门时,很多人也许也会跟着开始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胶水瓶。” “2018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华期间,她把这个片子的录像带送给了习近平主席,两人同意,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上都有着共同的责任。”英国驻广州总领事梅凯伦对记者说道。 塑料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大众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其中,海洋作为连通全世界五大洲的人类共同环境资源,已成为塑料污染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总领事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海洋中塑料垃圾总量约为1.5亿吨,每年还有新增的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排入海洋,且80%是由陆地上的生产生活的排放造成的。 公众科普需求紧迫可发挥榜样作用 公众科普或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95万吨塑料微珠中,有35000吨来自于化妆和个人洗护用品,也就是平时我们在护肤品中的按摩膏、牙膏等产品中可以看到的微缩颗粒。这些颗粒降解时间长达几百年。 近年来,中英两国在治理海洋塑料污染防治上都做了大量举措。梅凯伦认为,在英国,呼吁治理塑料污染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这样的变化可能仅仅是一年多前才开始的,“而在中国的感受则更加直观,我五年前来到中国时,大街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塑料袋,现在我认为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