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子陈光甫:民国摩根还是上海“滑头”?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04-04 10:10
u888.cn
天降神龙 天赐
史托雅种子
本宫不是软脚虾
胡雅捷
jiouku
暗黑血统2先驱者加点
www.727hh.com
幸福魔方租爱
七界剑尊
暗剑无声
半江琵琶半江红
淮南一中吧
旧上海是一个谋生难、发达易的传奇地方。闻人达士流行各种“三个半”传说,老中医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曾写过三个半滑头,“上海早年有一种很普遍的传说,说上海的滑头,也有三个半,第一个是钱庠元,第二个是施十滴,第三个是黄磋玖,还有半个是吴鉴光。”不过这些说法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也有金融界人士认为银行家陈光甫应该在列,因为他以不足10万元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居然生涯鼎盛,所以一般评价,他要算作半个滑头”。 汉口邮政走出的银行家 陈光甫为人经历政权几次更迭,浮浮沉沉之间尤能力争上游,这与他的曲折成长经历有关。他是镇江人,陈家有子女八人,陈光甫排行第四,从小并没有表现过人天赋,甚至说话也比平常人晚,据说七八岁才能说话。家里原本经商,陈光甫父亲经商失败进入报关行,这段生涯让他认识了英语的重要性,陈光甫也进入报关行当学徒,不仅熟悉人情业务,更要紧的是学习英文。陈光甫一边学业务,一边学语言,其间艰辛自不待言,他多年后曾经如此回忆,“鄙人年幼时,亦为学徒,凡添饭斟茶,以及早晚上卸排门之役,皆归鄙人任之。为煤栈学徒时,且须任打包之事,夜间卧于地板之上,热天则露宿晒台,饭时常不得饱,苟不与厨役联络,则枵腹之时,欲向厨役求一饭而不可得。” 最终,凭借语言优势,陈光甫在17岁那年进入汉口邮政。邮政与海关是中国当时最为现代化的机构,邮政其实也属于海关系统,这些经历让陈光甫开始接触了现代企业,给予他最早的启蒙和教育,他也曾经回忆,“这段邮政服务的经历就像进入了一所学校,使我近距离地看到外国人和他们的做事方式,使我对新企业有了更大的兴趣。因此,这段经历为日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1904年,陈光甫得到岳父帮助引荐,以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身份,得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历史的新纪元,一百年前美国刚刚从从法国购买了路易斯安娜,使得美国土地扩大了一倍;一百年周年后,美国人决定举行一场盛会来纪念这一历史变化,这对于世界来说,也是20世纪的新开篇,更多新技术以及新机会的想象使得世博会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同在美国的孙中山也侧身这一盛会,他评价为“此会为新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如此盛会,对于开化国家的人等来说尚且充满惊喜,何况对于第一次从清国出来的少年陈光甫,震撼可想而知。他感叹展品之丰富,“殊足炫耀游人之耳目”,与此同时,中国的展品却令人失望,“杂置于杂艺院偏厄阴暗之一隅,颠倒错乱,不列细表”。两相对比,犹如云泥,他来了就不愿意回去了,于是他决定留下。 通过当时中国驻美大使的帮助,陈光甫以官派身份进入圣路易商业学校,最后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陈光甫所学为财经,毕业之后曾在美国银行实习,1909年回国。回国不久,“海归”陈光甫以留学生身份得到礼遇,进入南洋劝业会。时隔不久,刚好遇到江苏省内部为一笔库存白银争执不下,江北希望作为导淮经费,江南希望作为教育基金。双方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刻,陈光甫看准时机,向江苏都督程德全建议用这笔钱开设一家银行,这既两边不得罪,又为陈本人谋求了一个职位。于是,江苏银行就此成立,程作为总办,陈光甫成为帮办。 创办自己的新式银行 江苏银行成立,使得陈光甫跻身银行家行列,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期待办属于自己的银行。陈光甫为何会诞生自己做银行的想法呢?这也是因为官办银行办不下去的结果。北洋时代军人主政,城头旗帜变化,银行也往往以结交军阀为荣,而军阀又把银行当做军费来源,这与陈光甫所受教育以及理念全不相符,甚至差点为他惹来杀身之祸,因此他不得不辞职,离开江苏银行。 到了1915年,陈光甫着手创办自己的银行。一百年后的今天办民营银行尚且艰难,一百年前年要办银行的艰险也自不待言。首先就是资本的问题。之前的江苏银行依赖官方背景和江苏藩库50万两纹银起家,一般银行开设资金也差不多要这个数目。问题在于,出身寒微的陈光甫自己并没有多少钱。金融业关键是信用,陈光甫虽然身家不厚,但他最好的资产就是他本人,他的人就是银行业的金子招牌,因此银行资金也就此解决,而且合伙人中不少大名鼎鼎,如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就是著名买办庄得之。庄得之不仅出资较多,还帮助陈光甫出了他那部分钱,也拉来了自己的远亲盛宣怀家的存款。更为重要的是,从同业角度,陈光甫得到了当时江浙财阀代表张公权以及李铭的帮助。 1915年,陈光甫初识张公权。日后的金融大家张公权当时担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从北京刚来上海一年不到,还在上海滩积累人脉和经验之中。受过日本教育的张公权,侧身在各类外资银行买办以及钱庄经历应酬之中,自觉“颇感孤寂”,见到陈光甫之后一见投机,自认“彼此倾倒”,不仅聘请陈光甫担任中行顾问,也全力协助陈开设银行。在同一年,张公权也认识了留学日本的银行家李铭,这三人不仅日后交往深厚,而且也成为中国银行界的中流砥柱。李铭先是接手官商合办的浙江银行,后来更是担任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董事长。日后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再加上浙江兴业银行,也被称为中国的“南三行”;这三家银行都立足上海,堪称中国新式银行现代化的先驱。 张公权的帮助之所以重要,也在于当时的中国银行地位特殊,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中国的中央银行,而其上海分行更是财大气粗,无论历史还是实力在各大分行中首屈一指,当时更多叫做沪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对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支持分外给力,不仅一开始就给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五万的长期同业往来存款,而且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1年遭遇挤兑之灾时也幸亏中国银行出手帮助。 当年因为长江水灾,上海银行汉口分行的押款食盐被淹,传言上海银行损失严重即将倒闭,于是各类挤兑蜂拥而至,据说陈光甫着急得甚至不得不求助于上海滩黑道人物杜月笙。危机时刻,中国银行的特别“出仓”重新提振了储户信心,中国银行的储存现洋源源不断地送到上海储蓄银行,有目睹者如此形容现场,“这一天运送现洋的独轮手推车,从三马路衔接到宁波路,摆成一字长蛇阵。”三马路就是现在的上海汉口路,而宁波路也就是上海储蓄银行的新大楼所在。 上海银行是苦出身 得到张公权与李铭的帮助,陈光甫办银行的想法逐步落地结果。起步之初,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资本仅仅为65000元时候就开门营业。对比各家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规模则堪称迷你,额定资本10万元,实收不到7万元,员工只有7名,得力搭档也是汉口邮政局的老友杨敦甫等人。也正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一开始被叫做“小小银行”,陈光甫发家之后也多次表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苦出身。 回看当时中国银行业格局,基本被外资银行以及传统钱庄把持,二者各有分工,中国新式银行作为第三股势力,起家之初多数地位不高。即使陈光甫本人,也曾饱受慢待,他曾回忆起刚刚起步时候的苦涩,这或许无意也让他回想起在武汉遭受西人欺压的少年记忆,“吾人至汇丰汇款,必从后门进内,欲见买办固不能,即欲见帐房亦不可得。” 然而,伴随着张公权、李铭、陈光甫等新式银行家崛起,中国金融业的格局开始变化,随着他们推动中国废两改元以及法币等金融改革,新式银行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崛起于上海,各家也各有侧重。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凭借“服务社会”的理念,看重储蓄,开展出“一元开户”、“女性行员”等各类创新举措,不仅在上海银行业中站稳了脚跟,而且业务有后来居上之态势。三十年代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黄金时代,上海银行也在1937年获得巨大成就,存款总额近2亿元,机构超过百家,员工2775人。 国民政府正如一家银行 陈光甫行走于中外政商之间,一生成就不少,但最为人所知的贡献就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也是他的安身立命所在。其余业务,无论旅行社还是政商经营,多数都是为了使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得以维持发展。陈光甫一生所求,都是为了让银行生意能够继续做下去,但是时局艰难之下,政商道路并不平胜,即使如何长袖善舞,心中也难免有苦闷之时。 |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