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监测:把脉长江,倾听母亲河的心跳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8-09-30 12:38
彩花梦gif 骑兵湾影院 游戏王日语 花野真衣作品 望月真由 阳光快车道京京 食糖网 曼陀sp庄园闺房受罚 利哥贴吧

图片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水文监测大体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级水利部门陆续不断建设流域水文站点,基本形成了功能较完善的水文监测站网。第二个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陆续增加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监测项目,打造长江综合监测体系。

  要治江,必须知江、识水。要识水,就需要一套系统的监测体系。

  有关专家也表示,表面上看是数据割裂,背后则既存在技术短板,也存在利益纠葛、产权不清等现实障碍。数据割裂,直接影响了数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同时增大了行政成本和协调成本。

  今天的重庆涪陵城北长江段,在江水水面约40米之下,有一道天然石梁,这就是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到3米,几乎常年没于水中,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因此,古人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后因三峡水库修建,白鹤梁被永久地淹没在长江中。

  根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起,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白鹤梁石鱼题刻保存最好,价值也很高,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早期的“水文站”,见证我国古代治水的历史成就。

  然而,九龙“测”江的痼疾在我国的治江工作中仍然存在。尽管随着流域机构的建立,治江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统筹协调。但在涉及长江的数据监测、数据使用、数据共享等多个层面上依然存在壁垒。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不能互通共享,数据孤岛普遍存在;其二,是数据监测设备重复建设、分散为之,没有形成合力。

  长江委主任马建华表示,共抓长江大保护,必须用系统思维,强化流域涉水事务管理的统筹规划、整体联动,加强部门间、区域间合作,推进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着力解决综合监测工作中条块分割、统不够、分无序等问题,九龙“测”江所带来的问题不可忽视,亟须重视和破题。

  目前,长江委正在全流域推广大胜关和徐六泾的共建共享模式,为中央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共抓大保护,夯实基础技术支撑,为沿江各省市的发展贡献力量。据了解,长江委近年来大力推动“绿色长江”“智慧长江”建设,在水文监测体系之上,加大水环境、水生态监测投入,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部门专项工作之中。

  长江口是大江潮汐河口,江面宽阔,径流量大,潮汐作用强,水流动力十分复杂,水文要素受长江径流和海洋潮汐综合影响,更是加大了监测难度。而徐六泾水文站是长江干流距离河口最近的水文站,它的位置属江苏省,但是对于上海的水资源安全、防汛安全、水生态安全也意义重大。

  趸船上两部门共建的综合监测站内,五台现代化的监测设备与江中大型采样系统组成了一个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监测设备,涉及总共109项监测指标。除实时数据外,即便需要静置、分析等数据,最迟也可在半小时后获得。张哲海说:“这套体系要是我们自建,资金浪费不说,人才队伍、装备设备、数据库的积累等都不是短时间就有的,更不是钱能解决的。”

  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各有侧重、标准不一、条块分隔,造成部分监测站网重复建设、信息不统一、难共享等问题。陈松生强调,在当前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需要“监测一盘棋、数据一盘棋”,做出尊重客观规律、符合实际的工作安排和部署。

九龙“测”江:数据壁垒亟须打破

▲位于长江江心的徐六泾水文水质自动监测平台。

  那么,涉水监测信息包括哪些数据?王俊介绍,主要是水量、水质、泥沙、水生态等内容,在长江入海口还增加了潮汐等数据。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建设,目前现代化的监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因此,早在2013年,上海市水务局与长江委水文局签署“长江口水文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确立战略合作关系,互补共建共同维护徐六泾水文站在线监测系统。

本篇编辑:adm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