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5岁的佘学彬开办第一家工厂,生产木地板。23年后,他所创办的大自然家居成为地板家居业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超20亿元。 佘学彬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佛山民营企业家的代表,在数十年的商海打拼中游刃有余。如今,“商一代”的子女也已经长大成人。这些从小对经商耳濡目染且大多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继承者们”有着怎样的生活呢?如佘学彬长子佘嘉浚就比较“另类”,他没有选择到父亲公司就职,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创业。3年前,他将韩国咖啡品牌引入国内,希望能用90后的互联网思维,嫁接60后的商业经验,将“家居+咖啡”融合,打造全新的消费业态。 当老一辈企业家遇上风头正劲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们的创业是平行线还是相交线?在人生智慧和商业模式上有着怎样的共性和差异、冲突与共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采访佛山知名企业中的父子企业家,我们试图通过与两代人的对话,讲述创始人和继承者们的逐梦故事,探寻企业家财富与精神代际传承的奥秘,为佛山民营企业的创新、传承发展探寻新的动能与出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利、李春先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对话 人物档案 佘学彬,1960年出生。在业界有着“地板大王”之称,现为大自然家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 人物档案 佘嘉浚,1990年出生。佘学彬长子,毕业于伦敦大学,现任汤姆士香港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前代初期艰辛 后代另辟蹊径 佘学彬是地道顺德人。19岁那年,他怀揣100港元,只身闯荡澳门。年少时为了营生,佘学彬起早贪黑地给别人打工,做过清洁工,也在码头上搬过水果,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在澳门闯荡多年后,25岁的佘学彬决定回家创业。 1985年,佘学彬回到家乡顺德,并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生产木地板的企业。在此后的20多年里,佘学彬一手将“小作坊式”的家具公司,一步步地打造成地板界的“龙头企业”。2011年,在佘学彬创业第26个年头,大自然地板以“中国地板控股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香港挂牌上市。 “那个时候创业的艰辛,现在年轻人都难以体会。”在佘学彬办公室,结束上午会议匆匆吃了几口饭的他,向来访的记者这样说。事实上,从“大自然地板”到“大自然家居”,大自然正在加速转型。这两年来,佘学彬很忙,忙着带领企业开启全新的创业之旅,忙着加速海外并购。在他办公室三公里开外,是儿子自主创业所开设的咖啡店。 在民营企业“交接”惯例中,含着“金汤匙”出身的长子佘嘉浚被外界视为未来的接班人选。不过,这个毕业于伦敦大学数学系的90后对餐饮业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2015年下半年,他决定“另起炉灶”创业。对咖啡颇感兴趣的他,将著名韩国咖啡连锁品牌TOM N TOMS COFFEE引入中国,开始了将兴趣当作事业的创业之旅。三年半下来,他的分店已经开设至澳门、佛山、成都等地。 父子各自创业 并非是平行线 作为第一家以地板为主体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大自然家居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军地位。 而在新经济形势下,家居行业也面临互联网、新零售、跨界融合等挑战,新一轮的洗牌期,背后也隐藏着危机与挑战。对此,佘学彬在今年年初给公司提出新的战略蓝图:要朝全球家居领军企业进军,2035年实现1000亿元的业务规模。 显然,这个目标单靠卖地板产品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佘学彬给公司定位是要成为一站式整体家居解决方案供应商,以谋局家居千亿版图。剑指千亿,佘学彬认为要从人才、渠道、产品、品牌、信息和供应等着手,重新给行业“赋能”,为合作伙伴和消费者重新整合与配置资源,实现“一站式整体家居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战略定位,创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价值。 为什么千亿目标要到2035年才实现?佘学彬认为,一站式整体家居行业是一个产业链非常漫长的行业,这个行业产品、服务、施工链条都很长,而最重要的是服务。“这个行业用一句广东话形容,叫‘老火汤,要慢慢熬,一步一步来,吹不出来的’。”佘学彬说。 面对父亲的宏伟蓝图,被外界视为接班人的佘嘉浚希望参与其中吗?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然表示,“现在大自然运营情况很好,现在的人也做得比我好”,意思不言而喻。佘嘉浚现在更多的思考放在了如何将咖啡与家居融合,打造一种全新线下消费场景上,提供独特的家居购物体验。“家居行业具有低频消费、重体验的特点,在新零售消费模式下,企业也必须实现从产品与店铺到服务与体验的转型。”佘嘉浚希望,能将自己的咖啡店配合大自然家居线下体验店进行布局,以此打造“咖啡+家居”的全新业态。没想到,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拍即合。 两代企业家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创业领域,却并没有成为两条平行线,父与子在消费升级的新环境下,有了交汇点,并且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如今,父亲参与投资,父子共同策划的融合了家居与咖啡两种消费场景的成都分店预计在年内开业。 “不可否认,他们这一代在文化水平、国际视野和创业起点上,相对于我们这辈从草根成长的老企业家来说,具有很多优势。”采访至此,父亲佘学彬对“创二代”创业的线路走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的同时,也不由感叹。 对话父与子 记者:和您这一辈相比,您如何评价新一代的创业者? 佘学彬:他们现在关注自己内心喜欢去做的事情,和我们完全不在同一个起跑点。而且许多90后文化理论水平高,接收信息多,做事也非常有主见,很多事都是“搞掂”才告诉你。不过我们比他们更幸运的一点是,现在的竞争毫无疑问更加激烈。 记者:您是否看好儿子创业项目,有给他投资吗? 佘学彬:现在我常跟人家说,现在让我重新创业,我会考虑这三个维度:一个是高频的,即是购买频率较高的;二是刚需的,三是TOC的,也就是面向消费者的。他的创业项目正好是符合这三个特征的,另外这个团队我也很看好,有不怕输不服输、敢拼敢闯的劲头,这也是我最终决定投资他们的原因。 记者:现在是否考虑企业交接棒问题,会倾向于让子女回来接班吗? 佘学彬:一直以来,我的管理理念都是“放权”管理,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有时候我跟他更像“兄弟”,但我会跟他分享一些“弯路”经验。 他现在暂时还没有考虑回来接手公司,估计让他回来也会感觉有压力,毕竟企业文化不一样,他也说希望给他时间让他在外面做成功。我跟他开玩笑说,做成功了又何必非得接班?那时我也可以去帮你忙。 其实,企业交接,无论是子女继承,还是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当初选择咖啡领域创业,而非接棒父亲企业的初衷是什么? 佘嘉浚:我从上学开始,就很喜欢喝咖啡。到了欧洲后,发现咖啡文化在那很流行。很多咖啡店都会精心调制不同的口味,甚至一家咖啡店就可以培养特定人群的现象。在国内,消费升级已经成为趋势,咖啡文化被一部分年轻消费者接纳,我也很看好未来市场和空间。 记者:在创业过程中,你和父亲在理念上会有不同吗? 佘嘉浚:管理方面就很不一样。我的员工都是80后、90后,甚至还有00后,他们更注重内心感受。因此,领导方法也不一样,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心理交流,也会组织很多的团建活动。 记者:创业过程中父亲给过你什么帮助? 佘嘉浚:有困难我会第一个找他。他不会给出一个答案,他会帮我找出问题,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我自己去解决。在我准备创业时,父亲说了一句话,“要成就,必须要有所牺牲。”创业很辛苦,这句话给了我心理准备,也给我很多鼓励。我现在创业路上,很痛,但也很幸福。 记者:有没有想过回到父亲公司,接手父亲事业? 佘嘉浚:暂时没有。现在公司运营得很好,现在的人也做得都比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