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有市民到家具城购买木料,然后回到家里自己DIY家具。“因为工厂里的通货都是机雕,细节处不是太完美,所以一些‘处女座’市民都会买回去请人雕,而且这几年特别多。”市民沈楠买了一块两米见方的水曲柳,“我想让师傅在床头雕刻一个寿桃和五只小蝙蝠,寓意五蝠(福)捧寿。”之前他在市场找遍了,也没有这种纹路,“现在买回家去暂时先用着,等过些年升值了再找机会卖掉。” 5 爆竹、翻花,传统玩具年味浓 介绍了花卉和家具,年货里的重头戏玩具岂能错过? 谈到玩具,爆竹无疑是NO.1。市民徐柏谦今年35岁,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每年春节前,只要爆竹开售,立马买上千把块钱的爆竹,然后在大年三十这天全部放完,虽然被浓烟呛得直咳嗽,但依然非常开心。“80、90后很少有人没玩过爆竹吧?二踢脚、钻天猴、太平花、鱼雷弹……这些名字怕是这辈子都忘不了。”每次买了爆竹后,兄弟姐妹都是严格归类,把二踢脚、摔炮、鱼雷弹等声响大的归为一类,再把钻天猴、太平花等火花四溅、观赏性强的归为一类,留着晚上放。“经常为一种新的爆竹归为哪类争论半天,每年不放鞭炮就觉得过了个‘假春节’。” 除了爆竹烟花,翻花也成为那个时候的标准年货,“翻花,昆明人也称作‘翻里花’,是用彩纸制作的,挑在两根棍上,精美漂亮,变幻无穷。”徐柏谦说,每到过年前,卖翻花的推车商贩在巷子口一吆喝,巷子里立马跑出一堆手拿零钱的孩子,买上一堆翻花,心满意足地回家翻着玩。“去年过年的时候,在大观楼里看到有一家摊位在卖,瞬间把回忆都勾上来了,马上买了好几个。”说着,他到屋里取出几个翻花,翻花上写着“金鸡报晓”,原料是一种拉力好,吸水性强的彩纸,经过凿切,罩染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拉扯扭转间,能变成好多种形态。“现在这种翻花越来越少见了,有一次看电视的时候,有档节目说它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玩的人确实不多了。” “我小时候的年货和别人不太一样,以活物为主。”徐柏谦的弟弟徐健凌插话道,他小时候玩的大多是金铃、油葫芦等鸣虫。每年入冬,他都和小伙伴们上山抓虫子,“当时生态环境比较好,金铃、油葫芦漫山遍野都是。金铃比较弱,天冷会死,我最喜欢抓油葫芦。”他介绍,油葫芦白天藏在石块下和草丛中,先要听声辨位,然后找到藏身的石头,搬开石头手快速跟上,就能抓住。“油葫芦在一起会打架,所以抓之前每人会在每个手指头上箍个纸筒,抓住一只油葫芦就把它放在纸筒里封好,抓住10个左右就一起下山,回到家后把它们养在葫芦里。” 过去的昆明,一到冬天草木凋零,在屋子里听着虫叫唤,是种莫大的享受。“油葫芦靠着翅膀摩擦发声,发出的声音是‘吉、吉、吉’或者‘优、优、优’,意头很好。”他说,翅膀越长的个体声音越大,越清脆。“油葫芦温度低了不怎么叫唤,过年家里人多,温度高,十几只油葫芦鸣叫声此起彼伏,满屋子吉祥话,孩子大人都开心。” 时下,手机、电脑、iPad等“指尖年货”也渐渐走俏,记者走访一二一大街的多家数码店和手机店,一名经营数码产品的店主告诉记者,每逢春节,手机、电脑、iPad等各类数码产品销售情况都不错,“电子产品之所以成为热门年货主要是因为其关注度和价格认知度较高,将其当成年货,既有面子又实用。” 专题策划:云南信息报记者 张雪荣 专题图文:云南信息报记者 吕惠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