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LED灯管引发灯具圈一场“大战”! 2017-04-20 18:09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飞利浦 /三星 /淘宝 原标题:一支LED灯管引发灯具圈一场“大战”! 近日,论坛上一篇《从一支LED灯管来看中国制造是不是大而不强?》的帖子引发了一场议论“大战”,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其间出现不少亮点…… 先来看PO主原文: 1 《从一支LED灯管来看中国制造是不是大而不强?》 这是一支LED T8灯管,由三部分组成:外壳,灯珠,驱动。 逐一看看中国制造的比重: 1.外壳:外壳由散热铝管,塑料罩子,灯珠板组成。 这三个里面,中国制造的唯一能过得去的只有一个散热铝管,因为最普通,开个模具,把铝材塞进去就做好了,也最简单。塑料罩子,不好意思,只要你想达到均匀度良好,同时又有良好的透光率,好像除了日本的帝人就是日本的三菱,中国的还真的没有一个能拿的上台面的。至于铝基板日本制造的铝基板摸上去非常光滑,而中国的相对来说就非常粗糙。 2.灯珠,这是LED T8灯管里发光的部分。 如果你想有好的质量,就必须有好的灯珠,不好意思,世界公认的质量好的灯珠没有一个是中国(内地)的。美国的科锐,普瑞,欧洲的飞利浦,欧司朗,韩国的三星,LG,首尔,台湾的晶元,日本的东芝,丰田合成,夏普,西铁城。中国唯一能够上台面的只有一个三安,但和上述这几个比,差距不小。 3.驱动,也有人叫电源。 这是LED灯的心脏,一盏灯有多长寿命,他的好坏占了90%。然后各位请看,这个东西的最左边有两个小小的,黑色的圆柱体。这个东西叫电解电容,是心脏的心脏。 电解电容最好的是日本的,有红宝石,黑金刚等,台湾的也有几家不错,例如万裕。中国内地唯一还能说得过去只有爱华和永明,但无论从放点次数还是耐高温和上面这3家比,还差的太远了。另外再吐槽一下,因为日本有红宝石,我们国内出现了半山寨的“黄宝石”。 所以各位,努力吧,为了Made in China! 此文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网友大论战 @bolidezhu: 国产产品的质量不及进口产品,我认为有几点: 1.政府管制不力,造成劣币驱逐良币;2. 因为原因1,造成制造业门槛低,竞争激烈,所以做一行烂一行!3.国内专利保护极差,原创少,都是模仿(抄袭)。国产的大品牌质量还是不错,一分价钱一分货,想 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门都没有! @perll: 世界电容最牛逼的企业是日本的,前3都日本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40%,但你要说到LED用的电容占有率第一是艾华集团,电容行业全球第5,艾华集团的铝电解电容寿命长达 130℃ 5000 小时(相当于 105℃ 20000 小时),性能达到日本同行水平,但价格低些。还用什么外壳、灯珠更是胡说八道。 @770376984: 我做的产品有大量交流电机,而确实同样国产的电容,一个2.8-3.3uf的电容 ,造价就能体现出质量。便宜的确实不稳定而且不耐用。 @法号谢逊2: 故意的,只有这样子客户才会继续买或者返修,如果像三菱的那样子,几十年都不修都不换,产量怎么上去?现代中国市场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人们喜欢贪小便宜,宁愿花小价钱买便宜货都不想花高价买正货。例如,3块钱的羊肉串和10块钱的羊肉串哪个好卖?只要正常人都猜到,3块钱哪买得起羊肉串。 @三支竹: 能把价格对比一下吗?一个电饭煲有99块有999块有9999块,要不要拆下来对比一下? @rick787: 我每年都去中山,虽说烂货多,但是推陈出新快,我每年都去古镇为新产品设计找灵感,把它的烂货改好不就行了? @ty_114790171: 一如既往支持国货,哪怕是一只小小的LED灯管。今天刚把从淘宝买来的一盏LED贴片光源顶灯装到卫生间顶棚上,不得不承认,30元钱不到的这灯做工方面确实有些粗糙,而且灯壳还是塑料的,但是毫不影响使用效果,18瓦的灯比以前欧普的38瓦都亮,反正是卫生间顶灯,粗糙一点看不出来,要的是节能和使用寿命,淘宝店家承诺对LED灯管三年质保,其实我是不需要管三年的,能用过两年就满意了,两年后我们国家的LED技术不知道要提升多少,是吧。一句话,虽然国产的产品粗糙一点,但用着心安。 @呆若木斯基: 你买贵了,我也是厕所吸顶灯,拆了老灯光,加磁吸LED改造,要自己再稍微组装下,15w,街上小五金卖30一套,淘宝9.9一套,换上比以前40w的灯管都亮,能用一年就赚了。 @包送钟: @站在岸上的鱼TY: RA>95,有是有,但好像没厂家愿意做,以5730/5630来说,常用的LG、三星,显指大于85的都很多,但即使这样,零售市场要找到用这样灯珠的产品都很困难,貌似Seoul就有一款显指>95的灯珠,但是根本没有人做,要用,只能自己买来焊。 @7字头死灰复燃: 楼主说的很对,基础材料这一块中国确实还有很多课要补,但是楼主拿市场来说话就有点不能让人认同了。先不谈市场细分的概念,就只谈一个词“性价比”,高端产品的性价比绝对是最低的,市场上出现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其实说穿了就是性价比的问题。就如到菜市场买菜的大妈绝对不是找最新鲜的菜买,而是找最便宜同时看起来还行的菜买,只有少数不是经常下厨房的人才会一进菜市场就赶好的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