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一”: 瓷砖越厚越结实? 观点:某品牌代理商余强(化名)认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才是好产品,瓷砖厚薄确实能代表质量 认为了解一些常识还是很有必要。在同样规格、同样类别的产品下,越重的瓷砖肯定比轻的瓷砖质量要好,原因是越重的砖密度会越高,说明压机的作用力比较大。
解读 50%的原材料,因此也降低了近一半的综合能耗,对节能减排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就使用价值来讲,陶瓷砖多用来铺地和上墙,铺地时由于砖与地面充分接触,其抗折强度与所受冲击力有关而与厚度无关,而且薄的陶瓷砖也更节省空间。如果用来上墙的话,薄的陶瓷砖体积小,质量轻,安全性反而会更好。 “学问二”: 瓷砖越硬就越耐磨? 案例
解读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单用尖锐物品划刻瓷砖来鉴别瓷砖的耐磨性是不可靠的。瓷砖承受的不只是尖锐物的划刻,更多的是长年累月的踩踏和摩擦,此外,微晶石由于其产品特殊性表面硬度较低,因此不可用划刻的方法来鉴别。 “学问三”: 砖坯越白越少杂质,砖就越好? 案例 消费者在购买瓷砖的时候,经常认为瓷砖的坯体越白越好,他们认为白的越纯,就没有杂质,这就是好砖。 解读 瓷砖坯体由粘土、石英、长石煅烧而成,原料呈现白色,加之烧制之前,原料会进行除杂,一些有色金色如铁离子等就过滤出去,从而得到比较白的坯体。 值得一提的是,“白的就是纯的,也就是好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这种判断误区后,其他一些产区就投消费者所好,比如,淄博、或者河南等一些产区的企业便在瓷砖原料中添加滑石粉使得烧制出的瓷砖的坯体出奇的白,白度超过广东砖。消费者看到这种白坯体后,就会误以为是纯度很高的坯体,从而认为这就是好砖。
延伸
硅酸锆是一种优质的乳浊剂,被广泛用于各种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以及工艺品陶瓷等的生产中。其增白作用主要是因为烧成后形成的斜锆石可以对入射光波形成散射,这种散射会产生乳浊增白效果。 不少消费者又因此担心瓷砖的放射性问题,但实际上,硅酸锆本身并没有放射性,但由于硅酸锆的原料是矿物锆英砂,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混有少量的放射性杂质,如Ra(镭)、U(铀)、Th(钍)、K(钾)等,因此硅酸锆在陶瓷砖中用量极少且有着严格的规定。 硅酸锆在陶瓷砖的应用,一种是用在釉中,另一种是用在坯体中。陶瓷砖的施釉厚度一般不超过5mm,釉在一片陶瓷砖的质量百分比也不足5%,而釉料中硅酸锆的用量一般不超过20%,否则会影响表面装饰效果,因此对于整片陶瓷砖来说,釉用硅酸锆的质量不超过1%。以相对放射性较高的海南锆英砂生产的硅酸锆为例,根据核素质量含量和放射性比活度可算出,瓷砖釉中硅酸锆的IRa为0.286,Ir为0.237。远低于《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国标(GB 6566-2010)中A类材料的标准(A类装饰装修材料,要求IRa≤1.0,Ir≤1.3,产销与适用范围不受限制。IRa为内照射指数,Ir为外照射指数,皆为表示放射性的参数)。而在陶瓷砖坯体的应用中,硅酸锆的添加量一般不超过2-3%。 硅酸锆是陶瓷砖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虽然含有一定放射性的杂质,但因为在陶瓷砖中用量占比较少,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过并不排除一些不法厂家为了追求美化坯体而在瓷砖中过量添加硅酸锆,所以消费者在购买瓷砖过程中,要留意瓷砖的3C认证和所属的放射性类型,不符合或不注明类型时为不合格。(A类材料使用不受限制;B类材料不可用在民用建筑的内饰面,只可用在民用建筑的外饰面及其他建筑的内外饰面;C类材料不可用于民用建筑,只能作为其他建筑的外饰面)
“学问四”: 吸水率低的就是好瓷砖? 案例
解读 实际上,全瓷半瓷的说法并不科学,瓷砖的瓷化程度主要在于吸水率的高低。吸水率是指瓷砖在充分吸水后,所吸水的重量占瓷砖本身重量的百分比,它反映出瓷砖的闭气孔和开气口的多少。对于地砖来说,吸水率低,说明产品的瓷化充分,毛细孔少,耐污性强。《陶瓷砖》新国标中规定的瓷质砖吸水率标准为低于自身重量的0.5%,因此虽然都是瓷砖,却不一定是瓷质砖。一些厂家为了追求产量,节约成本,降低了瓷砖的烧成温度,缩短烧成周期,这样生产出来的瓷砖吸水率就会比正常的高,也就是消费者所说的“半瓷”。 但对于上墙的瓷片来说,吸水率高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墙砖需要一定的吸水率来保证水泥砂浆和墙面更好地贴合,使铺贴更为牢固,降低瓷片的空鼓率。在国家标准中,瓷片产品的吸水率为大于自身重量的10%。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墙砖或瓷片产品时,不可迷信吸水率越低越好的说法。
总结:瓷砖并非越厚越结实,硬度高并不代表耐磨性能好,砖坯越白杂质未必就少,吸水率高低不能决定一块砖的好坏!
|
- 上一篇:瓷砖在不同空间的应用
- 下一篇:瓷砖出口对中国陶瓷企业来说更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