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2月11日,德豪润达的一纸公告宣布:拟以1.9亿元剥离旗下国际照明业务。雷士内部人士指出,该决定是为了避免德豪润达与雷士照明业务产生左右手互搏。业界更有观点将其解读为王冬雷对雷士改革与发展的决心。 转型挑战待解 据去年8月雷士发布的2016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上半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的本期利润达人民币8214.0万元,而去年同期则为人民币1707.3万元,因此同比增长了381.1%,而这一盈利金额也达到了近四年的最高水平。 尽管当下雷士的业绩已经逐步走出了“吴王之争”的泥潭,但其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短期内却难以抹去。重新回到市场轨迹中的雷士照明也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集邦咨询旗下LEDinside品牌总监王飞表示,雷士在两三年的股权纷争中发展受阻,而与此同时,它的竞争对手却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在快速发展,这几年阳光照明、欧普照明、佛山照明,其业绩都在快速成长。 除此之外,决意转型智慧照明的雷士可能还会迎来多重挑战掣肘。 韩允指出,雷士在2016年底才正式宣布向智慧照明转型,从时间上来说,这一切入动作已经稍有迟到的意味。据了解,2012年住建部确定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智慧照明的概念也随之兴起,部分照明企业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布局,作为后来者的雷士,能否成功在该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还待考验。 其次,在研发人员的储备上,向智慧照明转型的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耿博表示,要做智能照明,就要不单单拥有照明领域的优势,还要吸收一些通讯、云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技术研发的不断更迭,“假如只有照明方面的人才,那智慧照明时代来临时,自家人才底蕴的厚度不能与之匹配,对企业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然,许多照明企业在自身研发实力不足时,往往愿意选择与通信、芯片等企业跨界合作来快速解决问题,如雷士加盟少海汇,寻求的便是资源整合。对此,业内观点认为跨界合作时,较难把握的是合作的深度,以及会否产生各自为政的扯皮局面。 原标题:雷士傍上海尔 进军智能家居生态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