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村中居民多为李姓,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福建上杭人李可求携家众经江西南来仁化安家落户,他们在平阳处挖泥制砖、砌建房屋。房屋建好,泥坑积水成为池塘,而被挖去泥土的大坑下,显露出石质地层,石塘之名由此而来。 屋顶上的马头墙,尽显徽派建筑风格 在得知太平军欲前来攻打的消息,村民们便在村外一处叫鹏风寨(现叫大寨顶)的防御建筑里屯集了粮草和大量的石头,并组织青壮年上寨作战前训练,准备与来敌一决高低。鹏风寨在石塘村北约两公里的一座山上,是北面进入石塘村的必经之地。 石塘村的双峰寨,四周有护城河环绕 凭借着复杂的地形和人多势众,一般匪盗是轻易不敢前来滋扰的,但无奈石塘村物阜人丰,名声在外,在清末它曾被洗劫过一次,损失惨重。那是在太平天国天京变乱之后,翼王石达开负气出走,率军进入湖南桂阳、宜章等地,并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60年)五月进入仁化劫富养军,得知石塘富甲一方,便决定攻打。 故事·人文 一个村子里,同时并存着徽派、闽南、客家和西洋等多种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一般乡村并不多见,熟谙石塘村历史的文史学者龙兆康老先生(退休前是仁化县讲师团团长)评介说,这说明石塘村的世代居民,有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气概。 在村内穿梭,青砖马头墙随处可见,这种高出房檐屋脊、翘角峥嵘的封火山墙,属徽派建筑风格,但进入这些房子内,其梁架、藻井等结构却带有浓郁的闽南特色。而村中一些夯土泥砖房屋,则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风格,一些建于民国年间的房屋,甚至还保留有西式风格的圆形门楼。 韶关仁化 图/羊城晚报记者宋金峪
村民李振祥与石塘堆花酒 石塘村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仍可使用的古井 村中妇女在“月姐歌堂”唱“月姐歌” 在三角街附近,有石塘村现存最早,寓意“多子、多福、多寿”的李氏宗祠“三多堂”。堂前,有一口修建于洪武年间(1382年)的高门槛水井,虽历经630余年时光,井水依然是酿造石塘特产堆花酒的不二之选。 1 壹丹霞山下:静卧明代古村 今日石塘村,面积为15公顷,常住村民为3400多人,拥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33座,其中保存完好的106座,古建筑面积达42288平方米。在附近的山上俯瞰石塘村,可见墙檐连亘,屋盖连云,青砖青瓦,蔚为大观。 进入石塘村,我们首先来到一条名叫“三角街”的古街,这条只有短短两百米的街面,在清代的晚期,曾是村里最热闹的商业街,有赌摊18个,油炸锅12个,烟馆2家,现在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店面和布局。 鹏风寨防守战拉开后,凭借鹏风寨居高临下的优势,太平军迟迟不能把它攻破。于是另出谋略,集中兵力切断石塘村与鹏风寨之间的给养通道,很快,鹏风寨因孤立无援而失守。 据龙兆康考证,明末清初,石塘村已有户数过千,至康乾盛世,石塘村的发展至顶峰,成了远近闻名的“粤北第一村”。之后虽经战乱破坏,但村内仍保留着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堪称粤北地区古建筑保留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村落。 其实,这个古村落自南宋便开始形成,如果从明朝洪武年间李可求南迁至此正式开荒建房算起,已经历了差不多640年的风雨。 石塘村 [责任编辑:yfs001] 龙兆康介绍说,鼎盛时的石塘古村拥有9座祠堂、12条街巷,7处炮楼、7处门楼、25处闸门,并形成火冲、大园、早禾田等12个相对独立的“阁”(一种区域分割架构,相当于现代村民小组)。古村内,街道纵横交错、穿插联通,犹如《水浒传》中的“祝家庄”,外人到此往往不辨东西,难寻出口。 贰易守难攻:打了两场大仗 文/羊城晚报记者张文 通讯员李子初 4 由韶关市仁化县西行十几公里,一个小盆地静卧在群山之间,盆地的西北方是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南麓,东南方是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的核心区。就在这盆地的中心位置,便是史称“粤北第一村”的石塘村。 |